河南收藏网欢迎您的到来!    
  历代古琴    3星级
历代古琴
作者:henansc  来源:河南收藏网     点击数:1582     更新时间:2011/7/9  文章录入:henansc

  宋琴“寒泉”,张充和旧藏。琴身通长一二二点五厘米,有效弦长一一二点五厘米;琴额上宽十六点二厘米,下宽十五点六厘米;琴颈较唐琴为短;琴肩约当二徽半,较耸,宽十九点五厘米;收腰在近八徽至过十徽之间;琴尾宽十二点八厘米;面板弧度略圆,低头不甚明显;岳山略低,琴弦与琴面较近;边沿厚度:肩中为四点九厘米,尾部为四点三厘米。整个琴体显得极为秀润。琴身髹黑色漆,因经修缮,间有朱砂;蚌徽;琴背开长方池沼,龙池纳音基本铲平,池沼内木质已呈金黄色;琴名刻在龙池上方九点五厘米处,余无铭文;两个护轸曾脱落或换过,显经重新安装。琴面以小蛇腹断、小流水断为主,略起a剑锋;琴背以细牛毛断为主,间有流水断、蛇腹断;面底局部有多处产生“梅花头”;琴额有冰裂纹。通体造化天然,美不胜收,而并不影响左手走弦。试弹之下,其音色温润醇厚。综合考虑它面桐底梓的材质、木料的年代、制作的风格与工艺、漆面断纹的多样性(尤其是具有较为少见的梅花断)等等要素,“寒泉”具备南宋时期古琴的很多特征。

  “寒泉”琴腹内有墨书,龙池右侧为“干道四年紫阳朱氏藏”,左侧为“光绪十二年云闲重修”,凤沼右侧为“蠙山琴士韵泉顾氏监修”,三处墨色较新,笔迹接近,显然是一次所书。“干道”为南宋孝宗年号,干道四年大致相当于公元一一六八年,“紫阳朱氏”为大学者朱熹。历史上的朱熹不仅是琴人,也是比较重要的琴学家,有琴学论述及琴铭传世,镌有他名号的琴也不时可见。不过,“寒泉”虽是宋琴,要说是朱熹的旧藏证据还不足,当然也不能轻率否定,对此暂时存而不论,是比较审慎的态度。“光绪十二年云闲重修”、“蠙山琴士韵泉顾氏监修”这一腹款,与一九一九年苏州怡园琴会刊行的《会琴实纪》卷六《琴考》记载的吴兰荪藏仲尼式琴“虎阜梵音”的腹款“光绪十二年云闲重修,蠙山琴士韵泉顾氏监修”极为接近。蠙山为今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顾韵泉其人无考,云闲则是晚清最重要的广陵派古琴大师,着有《枯木禅琴谱》传世,其弟子黄勉之、再传弟子杨时百(宗稷)、三传弟子管平湖都是开启一代琴风的琴坛重镇。

  张充和之前,“寒泉”为现代古琴大师査阜西所有,系其于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间在上海购得。一九三七年出版的《今虞琴刊》中著录了此琴,但著录名为“响泉”。多年以来,张充和本人一直认为这是《今虞琴刊》的“印错”。但从査阜西的已刊著述及未刊手稿来看,一直到一九四二年一月底、一九四四年四月底,査阜西还多次提到“云闲僧所修干道四年紫阳朱氏琴”、“今紫阳朱氏琴借赵萝蕤女士”、“云闲宋琴”、“宋琴响泉”,则刻上从黄庭坚《松风阁帖》集得的“寒泉”二字,一定在此之后。

  “寒泉”是一九四八年底张充和新婚去国之际,査阜西作为贺礼赠送给她的。这是因为“寒泉”代表了一段他们共同拥有的身逢乱离而山水啸傲的美好岁月。抗战初期,云南作为大后方,聚集了大批中国文化精英。一九三八年,査阜西与张充和在昆明相识,一见如故。与此同时,他们相识相交、常相往来的还有音乐家郑颖孙、杨荫浏,古琴家彭祉卿等人。为了躲避轰炸,他们移居昆明东南呈贡县城外一华里的龙街,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他们弹琴唱曲,探幽访胜,举办演出,诗书酬唱,不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更堪称文艺知己。不独如此,査阜西还与张充和互相教授古琴与昆曲。张充和至少能弹《良宵引》《耕莘钓渭》,昆曲也成为査阜西的终身爱好,后来他曾多次在各种场合唱曲。在这里,张充和也留下了她的早期书法精品,赠给査阜西的《长生殿·弹词》昆曲谱。下笔沉着,布局疏朗,满眼空灵之气,更兼唱词直书,工尺斜行,朱色板眼错落,别有妩媚。在这些岁月里,宋琴“寒泉”一直相伴。

 

  • 上一篇文章: 旧拓《淳化阁帖》

  • 下一篇文章: 印石皇后—雞血石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最新5篇热点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安阳妇好墓骨笄
     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
     龙山文化 高足灰陶盘...
     新石器时代 灰陶器盖...
     新石器时代 灰陶盘
     
     最新5篇推荐文章
     2024年禹州扒村席家窑...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安阳妇好墓骨笄
     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
     唐黄釉镇墓兽 引发文...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本站 |
      豫ICP备07003530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2006-2024 河南收藏网
    Email:henanshoucang@163.com
    地址:河南*郑州*收藏
    未经河南收藏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