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州到洛阳、南阳、信阳,再到许昌,外省主流媒体河南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河南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火热场面。
“河南之行给我的印象太好了。我看到了她的时尚和先进,一改我脑海里农业大省的形象。”离开河南时,首次到河南的重庆电视台记者瞿睿思告诉商报记者。
河南不但古老,而且时尚;不但农业,而且工业。这一切,正是河南进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秘诀。
文化河南
我看到了华夏文化的源头
65名记者,组成了本次“印象河南”采访团。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80后,朝气蓬勃。
早已知道少林寺和龙门石窟,但说他们是第一次深入河南,一点也不为过。
很小时,山东商报记者张恒就对少林寺产生了好奇——那里有神秘的和尚、神奇的武功。
此次采风,看过和尚诵经、武功表演,观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后,张恒如此形容自己的心情:“突然间我的心宁静了许多,也豁达了许多,真是佛法无边。”
在洛阳龙门石窟,其动人心魄的气势、鬼斧神工的技艺、美轮美奂的雕刻艺术征服了采访团每一位成员,纷纷留影纪念。谈论中国的文化,离不开儒释道;谈论中国的释,又不能绕过洛阳白马寺。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感受祖庭一番,湖北荆楚网记者韩俊说,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精神元首,“来到这里,我看到了华夏文化的源头,是一种精神归宿。”
企业河南
高新企业成河南发动机
文化的辉煌,离不开经济的旺盛。经济的旺盛,离不开企业的支撑。
2011年7月7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行榜发布,河南煤化工集团成为河南首家世界500强企业,位列445位。
在洛阳一拖博物馆里,摆放着中国第一台自主产权的拖拉机,摆放着温家宝总理亲自驾驶过的拖拉机……工作人员介绍,2011年春,在位于法国东北部的马恩河畔,一拖(法国)农装公司成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机工业收购世界级农机企业的第一案例。
在洛阳北玻公司,当得知镶嵌在“鸟巢”的安全钢化夹胶玻璃、国家大剧院晶莹剔透的玻璃幕均来自北玻时,大家都惊呼“这是民营经济创造的奇迹”……
“河南不仅没有守旧,而且推陈出新,涌现出了一大批高新企业,这是河南的脊梁,是中原崛起的发动机。”陕西日报社记者杨静说。
农业河南
农业大省是国人厨房
说到河南,不得不提农业。
2010年10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点题,信阳研发生产出红茶新品——“信阳红”,使茶农每亩增收超过2000元。
作为全国的粮食大省、农业大省,河南粮食实现连续九年增收,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不过,如果对农业大省河南的印象仅存停留在这个层面,可算一种“误读”。现在的河南,不但是国人粮仓,更是国人厨房。
在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营运总监戚为民介绍,这是中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第一只速冻粽子都出自这里。
“我听说河南是国人厨房,现在看来名副其实。”山东大众日报记者李剑桥说。
建议河南
文化经济相辉映
河南成就,只代表着过去。河南前进的方向是什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凸显河南深远的战略眼光。”安徽日报记者蒋明称。
荆楚网记者韩俊称,河南正在搞中原经济区建设,文化的价值、资源是无限的,其重要性要超过矿产能源等资源,生命力更长久,河南能在文化上再下些工夫更好。
这一点,河南早就意识到,早就提出了文化强省的执政理念。河南依托少林打造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依托《清明上河图》打造了《大宋·东京梦华》,还投入大手笔,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
河南是劳动力大省,作为同是劳动力大省的安徽记者,蒋明提到了利用劳动力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性。
正是抓住了劳动力转移,安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家认可,带动了安徽经济发展。蒋明建议河南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时把这一点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