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黛文字,耀明典章,施而不得,吐惠無疆”,此乃三國魏繁欽之硯贊句。硯為“文房四寶”之一,天生麗質,堅固耐久,加之神工雕手,更具藝術風采。人磨硯,硯磨人,文人雅士,硯田筆耕,與硯相親朝夕,稱硯為之石友。文人雅士賞硯,除重硯之質、形、色、紋外,尤重其銘,使之“藏之完整,傳之久遠”。於是敘硯之傳承、源流、亦成為賞鑒名硯之途徑。本公司歷屆名硯拍品,也正是遵循傳承、源流之理念而生發的。
本屆歷代名硯專場集明、清、民國至當代佳硯百方,以材質論端、歙、磚、瓷、澄泥、松花石皆有,形製銘記既豐且佳,而本次拍品中最受矚目的是《沈氏硯林》著錄之“石鐘硯”。
吳昌碩、張坤銘石鐘端硯
17.3×10.5×3cm
出版:《沈氏硯林》民國時期編輯
說明:橋本關雪舊藏。
石鐘硯為水坑端硯,石質細潤,緻密緊實,魚腦凍、胭脂暈、火捺、青花俱有。硯作長方鐘紋淌式,雕工簡樸古雅。額篆“石鐘”二字,款署“老缶”,款印“俊”,缶老題耑穩而潤、暢而達,古樸之氣盈然。硯底鐘形覆手楷書銘曰:“夫音,樂之輿也,而鐘,音之器也。小者不窕,大者不,則和於物。物和則嘉成,故和聲入耳而藏于心,心億則樂。按:周,方尺、深尺,而圜其外。積實所容與黃鐘合,其音宮,其器大鏞也。故以左氏成語銘焉。乙亥長至前五日,為乾九道翁愽粲。雲間弟張坤撰。”張坤,字南山,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廣印人傳補遺》再載其有《我樓偶篆》、《五鳥金章印譜》。原物主錢九,名蔣元龍,工詩文、善書畫、篆刻、精賞鑒。硯邊有“柯筠賞”三字隸書。硯側吳昌碩以行書銘之曰:“出入宮商,不屑譜郊祀之樂章。丙辰人日,石友屬銘。七十三叟吳昌碩。”銘書小中見大,筆老鋒健,神采逸動之感撲面而至矣!此硯集缶老篆、行二書,張坤楷書,柯筠隸書為一體,可不寶乎!此硯紅木盒底有中村不折“白沙邨莊”印蛻。蓋內有“第十三號橋本氏藏”印記,顯其傳承之跡。
清·龚心钊藏太師少師紋大西洞端硯
26.2×16.1×3 cm
布套銘文:太少師龍紋硯,張文襄公所開大西洞石。甲申夏瞻麓,五龍。印文:合肥龔褱希鑑藏金石書畫。
硯盒铭文:硯。張文襄所開大西洞石,褱希,甲。2.太少師龍蟠硯,張文襄所開大西洞石。
龔心釗(1870~1949),字懷西,號仲勉、瞻麓,安徽合肥人。精鑒別、富收藏,藏品既豐且精,盒裝精美絕倫。本屆拍品中,龔心釗所藏的太少師龍紋硯,為大西洞張坑,質堅細潤,材體碩大。硯為淌池式,硯堂中太少師戲三珠,造型繁而不雜,鏤雕刀法細緻入微,極具動感,硯邊雕飾龍紋,刻工精美,層次多重,定為良工所作。布套內銘曰“太少師龍紋硯,張文襄公所開大西洞石。甲申夏瞻麓。五龍。” 鈐朱文印“合肥龔懷希鑑藏金石書畫”。張之洞,字香濤,號孝達,同治二年進士。光緒末年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卒論文襄。張之洞於光緒庚寅(1890),分*_端州老坑,本硯即為張氏所開大西洞端石也。
陳端友製仿古青銅器端硯
15.5×10.8×2.5cm
銘文:端友製
硯之鑒藏向重銘文、雕石、形製。陳端友製青銅古器端硯,古意盎然,稳压可爱。陳端友(1891~1959),又名陳介。江蘇常熟人,製硯名家。製硯畢,硯盒必自製,與硯相配,民國時期製硯第一人。此硯硯面浮雕商周古器,硯底浮雕器蓋。通常作古瓶形硯,瓶腹淺窪,既益觀瞻,又益舔筆。瓶口作硯池,提梁上陽刻青銅紋飾,瓶體圓渾,硯壁舒展。左下角鈐刻“端友製”小印。郭尚先的琴形端硯,典雅莊重,最具文人氣質。古代文人于琴于蘭情有獨鍾,鬥轉星移,悠悠千載,詠之唱之,繪之寫之不絕。故此有琴有蘭之佳硯,定受鍾愛文人情節之藏家關注。清袁枚銘鏡形端硯,仿漢銅鏡式,規整大氣,層次分明,繁簡有序,並有袁枚隸書長銘,可謂雕工銘文雙絕。
清康熙·御製博古紋松花石暖硯
9.4×6.4×1.1cm
銘文: 印文:康熙年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