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近千年历史的赣州慈云塔
2004年,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在赣州召开,慈云寺舍利塔(也称“慈云塔”)也因此迎来了一次大修复。当年5月26日,工匠在慈云塔第四层内壁中,无意间发现一暗龛中堆放着一批数量可观的文物。
这些文物如何修复?3日,修复项目负责人、中国社科院研究所研究员王亚蓉受访时说,经过她与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的9名专家,历时近6年时间,第一阶段的修复已完成,已修复了60余件文物,其中30余幅北宋初年绢本、纸本绘画已重现光彩。
赣州慈云塔已有近千年历史
记者了解到,赣州慈云塔,是古代慈云寺的附属建筑。慈云塔位于赣州市老城区东南面,是现今赣州市保存下来的5座宋塔中时代最早、造型最完美的一座楼阁式砖塔。该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塔原高42米,现高49.9米,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共9级,塔中心空。
据考证,该塔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该塔原来位于慈云寺内,故名“慈云塔”。清光绪23年(1906年),廊檐木板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留下中空的青砖结构孤塔一座。195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慈云塔”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0余幅北宋绘画经过修复重现光彩
王亚蓉说,在慈云塔中发现的一批文物,由于年代久远,木质佛像多已开裂、糟朽,泥塑文物与陶瓷类、青铜类造像也多为残块、缺损,纸、绢类文物不仅满布虫蛀空洞与污垢,更是因腐朽碎裂成众多小块、甚至严重粉化。所以,赣州市就通过江西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递交了申请,请求国家级文物修复专家帮助修复这批文物。
“在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尽可能在不损坏文物原有艺术价值的情况下对文物进行了修复。”王亚蓉说,此次书画修复拼对中首次采用桑蚕真丝网作辅助手段,经过拣选、清洗、拼对、加固、装褙、局条、镶料等工序,使得画本再现瑰丽样貌。目前,第一阶段修复工作结束,60余件文物修复完成。其中,慈云寺舍利塔天宫一次性发现的30余幅北宋初年绢本、纸本绘画均已修复完成。“这批国内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规模北宋绘画的修复工作在北京经过专家评议,被一致认为达到了一流水准。”
对研究北宋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将及时整理汇总,对修复好的文物进行完整系统的研究。”王亚蓉说,此次修复工作共使纸质、木质、泥塑、陶瓷、青铜等各类残损文物得到较好的保护,有60余件文物得以再现,对北宋时期历史文化及各类工艺技术、艺术的研究意义重大。“这批文物是北宋民间绘画史上的重要实物,是对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补充,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王亚蓉说,特别是在白描佛像画残片上发现的“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和“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两个准确年款为文物断代提供了重要实证。此外,在写经长卷中还发现了“大宝二年”(公元551年)字样。
对于下一阶段的文物修复工作,王亚蓉说,其中有些工作还需要履行有关手续。“当年在慈云塔出土的文物如果全部修复完成,则可以传递出更多信息,呈现出来的,对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将更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