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陶碗表面绘有菊花、兰花等图案
嵌在土壤层的民窑遗址,位于该县新回龙镇距今700多年遗址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
昨日上午,经中国当代文博专家、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河源市博物馆馆长黄东现场考古证实,该市东源县新回龙镇碗窑坪发现了距今700多年的元末明初民窑遗址群,遗址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填补了河源市新丰江边一直没有发现明窑的空白。
民间文物爱好者
偶然发现古遗址
这一古遗址群是由该市民间文物爱好者吴挺阳最先发现的。据吴挺阳介绍,近日他在这里游玩时,偶然发现了这些破碎的青花瓷片。7月18日,他把拾到的青花瓷片送到河源市博物馆鉴定。河源市博物馆对此很重视,昨日专门组织了野外考察。
昨日上午,记者跟随河源市博物馆野外考察队来到东源县新回龙镇,在碗窑坪山脚下一条上山小道上,就发现有一些破碎的青花瓷片,拾径而上,在半山腰,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青花瓷碎片。具有多年野外考察经验的黄东随手拾起一个圆柱形的东西说,这是一种专门用来烧制瓷器的模具——砵。黄东称,这里还有很多碎碗,显然都是烧坏的。
记者注意到,半山腰的青花瓷碎片明显要比山脚下的碎片要大,保存要完整一些,上面可以看到一些完整的菊花、兰花图案,色彩依然鲜艳。有些青花瓷片上还有一些字,记者清点了一下,有“元”、“一”、“王”、“玉”、“寿”字,黄东分析说,“元”、“玉”、“王”等字极有可能是窑主的名字。
在一处深达近5米、宽1.5米的壕沟旁边,黄东说,这个就是明窑的旧址。据黄东分析,这个窑是客家人典型的龙窑,通过几百年风吹日晒,风化严重,窑砖基本被毁掉,但是这里每隔几米都有一个大坑,这是专门堆放瓷器的。这个龙窑有二十多米长,是中等规模。
收集瓷片都是碗
证明碗窑坪实至名归
先人为什么选择这里做窑,黄东分析说,碗窑坪附近有一条名叫水坑的小河,这条小河以前直通到南湖,然后在观音山与新丰江交汇,通过水路,可运往河源新丰江,再转运至河源东江并运往外地。离碗窑坪仅1公里的地方叫肖屋坪,那里发现了大量的瓷土。碗窑坪生态良好,林木茂盛,有树木做原料。黄东称,这里有水、有土、有树,具备了古代做窑的三大条件。
黄东说,由于古窑址被破坏了很长时间,从目前已捡到的瓷片、烧窑工具,还有残存的窑址来看,可以初定为明代古窑址,并且是古窑址群。这里不止一个古窑,根据目前收集掌握的瓷片来看,形式基本上单一,都是碗,当地老百姓称这里叫碗窑坪,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黄东告诉记者,虽然现场破坏严重,但从残存的遗址可以看到,当时的烧窑技术、瓷片图案都比较先进,烧窑技术除了有龙泉窑技术外,还有一定的越窑技术,这些技术明显是从中原带过来的,这对研究明代烧窑技术,特别是为河源明代新丰江地区先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确切的证据,这也证明当时新丰江是河源的“粮仓”,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