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向记者展示罕王宫遗址内出土的莲花纹瓦当
沈阳故宫根据《盛京城阙图》做出了罕王宫的模型
昨日,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中街路北考古现场发布了罕王宫和豫亲王府遗址考古发现。考古工作人员表示,罕王宫是沈阳故宫的组成部门。对于两处清早期遗址下一步的保护工作,将遵照国内外同类型先进展示保护的理念进行,计划用遗址广场的形式予以体现。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省内著名专家对北中街路北两处清代早期遗址进行了现场论证,专家对两处遗址表示认可并给予较高评价。
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队队长赵晓刚表示,罕王宫是沈阳故宫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满族皇室的宫殿分离的特点——殿是办公场所,宫是休息场所。这在国内历史上是罕见的。
对于接下来的遗址保护工作,开发商表示,将在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全力做好罕王宫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罕王宫将遵照国内外同类型先进展示保护的理念进行,计划用遗址广场的形式予以体现。保护下来的遗址将与沈阳故宫同辉,充分展示出清盛京城早期宫殿分离的具有满族特色的皇家建筑风格。
一二进院轮廓尚在在当时沈阳最高处
罕王宫遗址位于工地北部,豫亲王府遗址位于南部。豫亲王多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但儿子的家显然比老子的家奢华数倍。
罕王宫发掘区域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30米。由于后期破坏严重,东西方向的遗址已看不清。难得的是,努尔哈赤家的一进院、二进院的轮廓仍很清晰。
罕王宫正对着明代的通天大街,而今则是恒隆广场。后面是明九门。罕王宫大门朝南,东西长3.37米,南北宽1米,残高0.4米。现仍可见当年的6个门础石。还可见宽约1米多的南北围墙。
二进院筑于高台之上,仅发现由台阶、砖筑台基、夯土等共同构成的“回”字形,台基南北宽约23.5米。但门址已被一晚期的高台建筑打破,仅剩一层青砖。
上世纪80年代,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偶然间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一张清代地图——《盛京城阙图》上发现,北城门前的一座院落旁边,用满文清楚地写着“太祖居住的宫”,也就是现在的罕王宫遗址。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声能介绍,《盛京城阙图》所示,“太祖的宫”位于明代沈阳城北门(镇边门)里,坐北朝南,两进院落,由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串起。两院间以围墙分隔,其中第二进院落建在一座由人工夯筑的高台之上。
沈阳故宫研究室主任佟悦介绍:“罕王宫为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入大门为外院,北侧为通往内院的中门,与院内其他建筑同建于垫起的高台之上。沿高台石阶,过了穿堂便进入二进院落。这里就是努尔哈赤和嫔妃居住的地方,努尔哈赤住在正面,而嫔妃则住在东西两厢的配殿。
由于至今也没有找到有关罕王宫的详细史料,无法了解罕王宫的大小、结构等必要的信息,大致估算罕王宫总面积大约在2000平方米左右,“与普通的院落不同,后院与前院之间有着近3米的落差,由一处台阶连接。”佟悦介绍说,满族在起兵前多住在山寨之中,城内最高长官都住在最高处。
这种高台筑房的建筑方式,沿袭了满族在山区生活时,贵族首领住宅建于最高处的生活习俗。从努尔哈赤在佛阿拉建立第一座都城开始,一直到东京城,他的宫室一直建在城内的最高处。到沈阳后,由于沈阳是平原城,他便夯土起台,将寝宫建于高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