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被质疑“误砸文物”引发不少争议。前日,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四位专家,对展出的被砸赝品进行了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些确为现代仿品。
近年来随着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活跃,催生了民间鉴定环节的蓬勃发展,电视台鉴宝类节目也是由此而生。究竟怎样的瓷器鉴定才算权威,瓷器文物专家又是依靠什么鉴定法宝能判断一个瓷器的真伪,本报专访相关专家以期揭开瓷器鉴定的真相。
【两种鉴定方法】
传统眼学以经验为主
瓷器收藏风气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或更早。而随着收藏系统化,专门辨别瓷器窑口、年代的研究随之而起。此后由于利益驱使,“瓷器作伪现象”也应运而生,对瓷器的鉴定扩散至对真伪的辨别上。由此,也产生了鉴别古陶瓷最传统的方法。藏加网执行总裁彭晓阳指出,这一类传统经验鉴定方法被称为标型学或眼学。
一直以来,瓷器鉴定专家的鉴定法宝便是依靠“目、手、耳”三者并用,并依靠世代相传的鉴定理论及与大量实物接触所积累的经验,通过与传世“标准器”的比对来判断被鉴定品的年代、窑口、真伪。此外,窑址出土标本、考古学出土文物也成为比对的“标准器”。
技术鉴定用仪器说话
而上世纪50年代后,比较系统的古陶瓷的科技研究逐渐展开。类似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研究院的冶金陶瓷研究所内成立了中国古陶瓷研究小组,即后来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从上世纪80年代左右,科技检测方法正式介入到古陶瓷鉴定中。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冯小琦专门研究古陶瓷,她告诉记者,目前关于古陶瓷的技术鉴定有很多,包括测成分、测年代的。
“技术鉴定对古陶瓷鉴定有一定的帮助”,冯小琦指出故宫博物院在2005年陶研中心成立时购进一批仪器,近两年开始运用到对古陶瓷的鉴定上。前年开始,作为宋代官窑瓷器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他们利用无损检测仪器完成了对50余件陶瓷文物的分析测试工作,“这对故宫官窑研究还是起到一定的帮助,利用仪器检测,我们发现部分官窑的成分属于河南。一直以来学界认为是南宋官窑,但接近河南的就应该是北宋时期在北方生产的”。
■ 孰优孰劣
两种方法综合使用最可靠
不过冯小琦和彭晓阳都赞成,尽管技术鉴定这一后起之法在鉴定古陶瓷上有一定作用,但也不能取代传统经验方法,因为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不足。
其中,专家的传统经验鉴定更多地建立在个人经验、经历上。鉴定者是在建立了标准器体系的情况下比照鉴定的。鉴定者长期接触了大量古陶瓷标准器后,在脑子里建立了数据库囊括了古陶瓷各个时代不同窑口的本质规律。由此,鉴定者鉴定时间长短、接触“标准器”的多少都成为鉴定关键。
而技术鉴定也需要不断的实战积累,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国技术鉴定起步较晚,数据库积累得不多,因此也存在不足。相比之下,牛津大学的检测由于起步早,数据库积累得多,相对更有信誉度”,冯小琦告诉记者,在两种鉴定方法都有不足之下,最可靠的是将两种鉴定方法综合使用。
而目前,国内文博界还是更偏向传统经验鉴定。据冯小琦介绍,目前故宫在做瓷器藏品鉴定时,往往会请四五位专家进行鉴定,并采取一票否决制度。其中对于争议比较大的,就会借助技术鉴定这种辅助手段。
■ 专家支招
过去文博界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即鉴定文物时听文物界专家的。不过目前冒名顶替的专家很多,一定要认清专家身份。同时,一些专家现在也会混水摸鱼,明明是研究青铜器的就不要去鉴定瓷器了。
——谢辰生(著名文物专家)
具体到瓷器鉴定来说,每个专家也是各有专长。鉴定时找专家一定要了解清楚他们的专长。比如鉴定越窑就要找当地的瓷器专家,因为他们一直实战在第一线。
——冯小琦(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
权威的鉴定也包括广义的市场,对于藏品的多次买卖就是个多次鉴定的过程,最终留下来的应该是相对可靠的。
——彭晓阳(藏加网执行总裁)
【存在问题】1
民间缺乏权威的鉴定机构
收藏热令古陶瓷鉴定成为一个重要环节,相应地也有各种类型的鉴定机构应运而生,类似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等等。对于公众来说,究竟哪一家鉴定机构相对权威,结论或许要令人失望了——因为没有。
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还没有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而类似权威的国家鉴定委员会这种机构又从来不对民间鉴定。由此,对于民间鉴定来说,也就没有所谓的最权威的机构。
【存在问题】 2
急需文物鉴定的相应制度
目前国内民间文物鉴定权威鉴定机构的缺席原因,谢辰生认为是我们的制度还没跟上时代发展。谢辰生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当时起草文物保护法时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因此也便没有民间鉴定需要文物鉴定资质、资格这一方面的考虑。谢辰生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制定一套规矩,类似建立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
实际上,今年3月底,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年度重点文物工作进行通报时指出,要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要求,推动建立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不过,昨日国家文物局新闻与宣传处李姓工作人员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管理制度目前还没建立。
而据记者了解,一些不是在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保障下建立的鉴定机构也面临着撤并的危机。比如,2011年8月12日文化部发布公告撤销了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
附:
1、《天下收藏》被质疑 王刚“砸宝”怎砸自己的脚?
近日,王刚在其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中砸掉了300多件“赝品”瓷器,却引发一场被砸瓷器到底是“赝品”还是珍品的质疑。昨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回应称:“经鉴定,所有被砸文物都是假的。”然而这并没有平息这场风波。随即又有媒体报道称,节目中被砸的宝贝都是节目组从旧货市场买来的 “假货”,称这一场砸宝风波不过是节目组在“演戏”而已。
被疑文物当赝品 错砸?
质疑一
砸了“宝贝”?
官方回应砸的都是假货
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北京发布”昨日对此事作出回应,“近日,有网民质疑王刚在北京电视台‘鉴宝’节目中把真文物当成假的砸了。北京市文物局立即请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前往鉴定。经对砸了的文物残品鉴定,所有被砸文物都是假的。”
本以为这样的官方回应,足以证明节目的清白,但最早对该节目提出异议的姚政却仍然坚持被砸的是“宝贝”:“我在展览现场看了,每一件所谓的‘赝品’全部都是真的!”对于“北京发布”的回应,他也提出了质疑:“第一,北京文物局就是展览的主办单位,展览就是他们审批。从鉴定程序上来讲,应该找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来检验。”其次,他认为,北京市文物局应该出具鉴定的相关数据。
昨日接受天府早报记者采访时,一位自称是《天下收藏》负责节目宣传的女士表示:“目前栏目组正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事情真相,如果有进一步的情况他们会再做说明。”问及节目接下来是否还会采用“砸”这个形式,她很肯定地回答:“去伪存真的理念永远不会改变。”
质疑二
买假货来砸?
制片人称只是节目手段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关于王刚砸掉的是不是“宝贝”的质疑还未平息,又有人质疑节目造假。《京华时报》昨日报道称,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李彦君劝慰广大观众和藏家大可不必担心“错砸”,理由是“这本来就是一个在表演的节目”。李彦君表示他曾亲身参与节目,他了解到所谓的“赝品”都是事先从北京潘家园等旧货市场故意买的假货,然后找来所谓的“持宝人”上台表演,最后理所当然地被砸掉,“这是表演,之前就是买的假的,当然不会砸错了!”
真是一出表演?《天下收藏》制片人韩勇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个现象不存在。每天我们接的电话有七八十个都要来参加节目。退一万步讲,即使有这种情况,它也是一个节目手段的问题,不存在欺骗的问题。因为我们做的是收藏鉴赏类节目,展现的是真与假,只要没有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普通的说成珍品,其他的无可厚非啊,有意义吗争论这些?况且这只是他们的想法而已。”
专家观点
节目“砸宝”有作秀成分
在已有30年鉴宝经验的成都青花瓷鉴定专家赵德均的眼里,鉴宝类节目里面的“砸宝”行为有很大的作秀成分,“把宝贝拿到节目中去给人鉴定,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我自己绝对不会带自己收藏的宝贝上这种节目。”
赵德均说:“我在鉴宝行业干了将近30年,也不敢说我的鉴定结果完全正确,期间也吃过很多亏,买到过很多赝品。”对于赝品到底该不该砸,赵德均直言,即使是赝品也不应该砸,“赝品是对真品的继承和发扬,现在真品越来越难买到,如果要砸,90%的宝贝都要被砸。”
追问节目
鉴宝节目乱象多都是收视率作祟
之前火爆的鉴宝节目如今也要靠此博眼球,是行业的低迷还是收视率在作祟?原央视王牌节目《鉴宝》和《寻宝》总策划兼主编方书华在接受天府早报记者采访时称,虽然鉴宝类节目话题频出,但并不意味着收藏热度的下降,而是“收视率惹的祸”。
方书华说:“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现在的收藏行业,只是表面上冷淡。在行业内部,一种类型收藏品的热度下去了,就有另一种收藏品的热度在上升,这只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在方书华看来,以前鉴宝类节目的收视率很高,但现在电视节目的花样越来越多,节目组在节目呈现方式上动脑筋是无可厚非的。
方书华称,虽然此类电视节目存在引导观众“去伪存真”的责任,但是对于观众而言,更重要的是要长一双“慧眼”,“观众应该用自己的眼光、知识积累来判断,节目中鉴定宝贝的真假方式,不要轻易的肯定,也不要轻易的否定。”
天府早报记者肖姗姗梁庆段祯
实习生颜雪
新闻背景
王刚“砸宝”观众不依
近日,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与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从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精品参与展览。然而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却向媒体报料称该栏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更不乏珍品。
在这次“对比展”中,除了遭到姚政的抨击,不少前往展览观看的人也都在网上评论此事,直言:“就算是赝品,它们也是精美的工艺品。”更有人表示:“现在是赝品,未来有可能就成为文物了。像宋代的青铜器赝品到今天成了宝贵文物一样,绝不应该砸毁!”
2、专家质疑《天下收藏》王刚砸赝品九成为真
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栏目中,主持人王刚有一把紫金锤,如经鉴定为假,他会挥起紫金锤将“赝品”砸碎。日前,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和《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从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精品,同首博的馆藏珍品对比展览。而著名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反复观看展览后认为,该栏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
在首博和“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的《“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上,一些藏家边参观边叹息,甚至有人说:“他(王刚)可真敢下锤。太可惜了!真让人心疼。”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宁玉新说:“古代工匠都是手工制作,画得稍微歪一点儿是正常现象,画得笔直才叫奇怪。你看工艺:这是六色青花,当代人哪有这本事?中国现在能烧四色青花的艺术家都没几位。”一件件“赝品”看下来,宁玉新得出结论:“这里的‘赝品’九成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都是珍品。”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表示,他们希望首博即刻撤展,以免继续误导观众。而《天下收藏》更应该立即停止“砸瓷”的行为。同时,对已经被砸的瓷器和碎片进行封存,进行科学仪器检测。在必要的时候,他们甚至不排除采取诉讼的方式,将这些瓷片交到有司法鉴定资质的单位,进行“微痕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