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修复前)
修复后的玉壶春
长江三峡是驰名中外的游览胜地,在这里出土的宋代影青瓷器也是精美绝伦。笔者介绍的这件玉壶春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其特点为: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
此玉壶春瓶为重庆市巫山县博物馆馆藏文物,2006年在巫山土城坡墓地出土。器物原物高10.8厘米,口径6.2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8厘米。曾进行过黏接和配补的修复,但接缝处错位严重,露出很多黄色胶质,配补处材料已老化不牢固,整体器形不圆润,离陈列要求甚远,需要重新修复。
笔者接手文物后,通过观察和研究,认为此器物必须要重新拆卸、清洗、黏接、补缺、打磨、作色、上釉、做旧后才可进行展出。修复主要过程如下:
拆卸。首先对文物进行逐块拆卸。因为该器物曾用502胶黏接过,需将黏接处的黏合剂轻轻地清除干净。笔者先用手术刀剔除、剥离瓶外胶质,然后用丙酮溶液辅助进行拆解。拆卸后的玉壶春瓶被分成大小不等的15块碎片,等待清洗。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丙酮溶液时,一定要通风良好,需要戴口罩,最好是防毒面具,防止丙酮被吸入后引起身体不适。
清洗。先用纯净水对玉壶春瓶碎片进行冲洗,然后放入超声波清洗机进行清洗。5分钟后捞出碎片观察,如还能看到黑黄色的污渍,再加入中性清洗剂继续清洗,直至瓷片上的污迹清洗干净。最后再用纯净水清洗一遍后晾干。这一步应特别注意要将器物的茬口处理干净,以防黏接时错位变形。
黏接。在动手黏接之前,要对修复器物的破损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了解,将器物的形状拼对好,并做好相应的标记。笔者采用由下而上的黏接方法,选用一种耐老化的无色透明胶作黏接材料,逐块进行拼对。黏接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每黏一块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否则最后将无法合严。黏接后用胶带固定黏接处,以免在胶没有干的情况下发生错位。
补缺。在缺失部位用打样膏取样。为防止取样时打样膏与器壁相黏,可在器壁上事先涂一层脱模剂,待打样膏冷却时,将其移到残缺部位,然后用全透明胶等与瓷粉按比例调匀作为填充材料进行补缺。
打磨。干燥后用600目水砂纸打磨,再用1000目水砂纸细细打磨。直至用食指触摸瓷器感觉不到有丝毫凹凸感,接缝处光滑平整,才可以进行作色。
作色。经过黏接、补配等工序后,修复部位的颜色与原器物的颜色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行作色处理。笔者用喷笔喷涂法将调好的颜色喷在器物上,喷涂时颜色过渡要自然,修复面积以小为宜。
上釉。用仿釉涂料对玉壶春瓶罩一层光釉,使它与器物原来的光泽度看似一致。
做旧。为了使这件有近千年历史的玉壶春瓶恢复原来的皮色和神韵,运用了一些传统和现代的有效技术手段对器物进行做旧。
此玉壶春瓶是宋代影青瓷中的一件珍品,经修复后已在重庆市巫山县博物馆精品展厅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