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鲁班桥砖厂在生产取土时发现一座唐墓,该墓葬发现时大部分已被推土机毁掉,陪葬器物已被推土机铲到墓外,葬式不明,只能判定该墓为土坑墓。经清理,该墓共出土塔式罐、天王俑、镇墓兽、陶马、侍女俑、铜镜等陪葬器物共9件,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陶器:共8件,器形有塔式罐、天王俑、镇墓兽、陶马、侍女俑。
1. 塔式罐 1件,为泥质灰陶。由盖、罐组成。盖呈塔形,为竹节状塔身。罐敛口,方唇,溜肩,短颈,深鼓腹,平底。通体施白衣,其上用红、墨彩绘画图案,图案似团花纹,彩绘保存较差,部分脱落。通高36厘米,口径11厘米,腹径37厘米,底径10.5厘米(图一)。
2. 天王俑1件,为泥质红陶。俑头戴幞头,圆脸,高鼻,颧骨突起,右臂握拳高举过肩,左手叉腰,身着战袍,颈附护项,甲带纵束,袖近半处外翻,胸前戴双护,腹下饰壁形图案,身后垂披,右足抬起踩在左腿近膝处一小鬼头部。残高37厘米(图二)。
3. 镇墓兽1件,为泥质红陶。该器为人面兽身,双目圆鼓,鼻大,嘴大,紧闭,嘴下有刻划胡须,两耳竖于额头做前扑状,一耳残佚。头生一角,尖残。有鬓毛,头部鬓毛做“S”状高高突起,身部鬓毛向两侧突出,右侧残佚。前腿直立,后退弯曲呈蹲坐状。通体饰白衣,上有红彩,部分彩绘脱落。通高26.5厘米(图三)。
4. 马2件,形制相同,均为泥质红陶。马体短而肥壮,伸颈,两尖耳朝上,背有鞍鞯,有尾,已朽,现存一圆孔。马胸满臀圆,四蹄分开立在长方形踏板上。通体施白衣,双眼饰褐色彩,头部及身部用褐彩勾勒出马具。身长均为25厘米,通高各为27、28厘米(图四、图五)。
5. 仕女俑3件,形制基本相同,均为泥质红陶。俑头梳高鬓,墨绘发髻,面部圆润而不丰腴,五官不清,身着宽袖长衫,下着拽地长裙,双手交于胸前。通体饰白衣,上有彩绘,部分脱落。通高均为12厘米(图六、图七、图八)。
二、铜镜:1件。此镜为秦王镜,圆形,半球形钮,钮外有双线方框,内区为四只神态各异的瑞兽两两回首张望做奔驰状,瑞兽间饰瑞草祥云,四个双线方角与框角相对分布。外区有铭带一圈,为楷书铭文二十字,右起旋读“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内外区以双线高圈相隔。镜缘饰细齿纹,外缘窄高。直径16.7厘米,重450克(图九)。
三、墓葬性质及年代
岐山县鲁班桥砖厂唐墓由于在生产取土时损毁严重,未出土墓志等纪年性文字和有关墓主身份的文字,因此该墓葬具体时代和墓主身份不得而知。墓内随葬品中的3件侍女俑,头梳高鬓,其发形与洛阳关林大道徐屯东段唐墓出土的俑相似。该墓出土的铜镜,其铭文带有:“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诗一首,这首诗上关于“秦王”的典故,据查有两种说法,一说指秦始皇,据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三卷载:“(汉)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存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通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现。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但张心动者,则杀之”。秦始皇在阿旁宫的入口处悬挂一面巨大的铜镜,传说铜镜可以照胆,对人有震慑作用,秦始皇用它来照出怀有异心的觐见者或刺客;一说指即位前封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此秦王镜纹饰精美,所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从其铸造风格看为典型的隋末唐初铜镜。综上所述,我们初步认为该墓时代为唐代中早期。
岐山县鲁班桥砖厂唐墓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当地唐代社会生活及葬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