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治国,安徽祁门人,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景德镇以雕瓷著称的名家 ,精仿生瓷,亦工瓷画,并以画法雕瓷,工艺精巧,深入浅出,蜚声海内。康有为的入室弟子,清代晚期的国学大师许之衡曾专门研究过陈国治等人的作品,并在《饮流斋说瓷》中就他们的艺术风格和技艺作了简约而准确的评述,指出在清代的瓷塑名家中,“雕瓷之巧者有陈国治、王炳荣诸人所作品,精细中饶有画意,仿木仿竹仿象牙之制尤极神似”。著名海派画家赵之谦对陈治国艺术成就更是赞誉有加,认为以画法雕瓷,陈治国是“海内无二 ”。 陈治国款百子龙舟瓷雕就是极为典型和难得一见的作品。
关于赛龙舟的记载最早见于先秦,在民间这种纪念方式逐渐为大江南北所接受和效仿,并演变成具有节庆色彩的竞技活动。到唐宋时期,赛龙舟已相当流行,不仅皇家为练水军而进行划船竞渡,民间在端午竞渡也十分活跃。宋朝诗人黄公绍在《端午竞渡摆歌十首》中,就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生动的龙舟比赛图卷:“看龙舟,看龙舟,西堤未计水悠悠。一片笙歌催啼晚,忽然鼓摆起中流”。“擢如飞,擢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五代竞渡之风更盛,不但民间组织,官方也大力提倡。端午日,官府赐给竞渡组织者绸缎,在终点竖的竹竿上悬挂锦彩作为龙舟比赛设置锦标,竞渡优胜者夺到锦彩就称为夺标,就是黄公绍歌中唱道的“跃来夺锦看吴儿”的夺锦。这样一来,龙舟竞渡活动就成为了一项争夺激烈、扣人心弦的竞赛。明清两代,龙舟竞渡更是盛况空前。清代诗人陈光绪的《镜湖竞渡词》更是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如同《清明上河图》般的宏伟风俗画卷:
三月莺花问柳姑,游人齐向贺家湖。年年此地龙舟好,岚翠波光入画图。 鳞作之而百尺长,昂头往来水云乡。 倘经雨雨风风夜,变化还疑禹殿梁。 近郭湖堤竹木稠,人家多住水边楼。 隔溪响打迎神鼓,赚得珠帘尽上钩。 垂杨芳草十分春,旌旆飞扬簇簇新。 最好跨湖桥上看,近前尽是夺标人。 大龙舟带小龙舟,小更如飞去不留。 惹得儿童齐拍手,争来堤畔看泥鳅。
本文所介绍的瓷塑,就是以赛龙舟为表现对象,将传统的婴戏和民俗体裁进行了完美结合,采用捏塑、镂空等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法,创作出的一件童趣横生、精巧优美的瓷塑微雕之杰作。该瓷雕龙舟通体施以黄釉,长38厘米,高36厘米 。舟呈行龙形,昂首翘尾,身饰鳞片,背作甲板,其上有双层花菱船楼,窗格花格玲珑剔透,纤微之处细如游丝,阁内桌椅几案、壶杯饮具甚是精微。整个龙舟上充满欢快,百个童子各有角色;龙头太子坐站头,稳立龙首之上;旗手、锣鼓手在前端各尽其职,仿佛可以听到一声声号子,一锤锤鼓点声,有板有眼,时急时舒;桡工们各有分工,听令而动,挥桡划桨;招子手站立舟尾,眼观八方,把舵定航,一副胜券在握的智者风范;其他或聚舟阁内、或攀楼顶船尾,“或旋飙轮或标竿,或架秋千高出云”,一派艺高胆大的样子,大有清代文人吴家茂在《珠江竹枝词》中所描叙的“喧天罗鼓指朱旗,百尺龙舟去似飞,两岸游人争拍手,看谁夺得锦标归”的情景再现,更像是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所描述的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前船抢水已得标,”竞渡夺标的瞬间场面,只不过原本在龙舟上的矫健男儿被一百零八个顽皮可爱的孩童替代罢了。
在人物的艺术造型中,婴孩难度最大,不仅要塑造出他们幼小稚嫩的身形,骄憨天真的神态,形貌上还须分别年龄的大小,掌握儿童的纯真自然和纯稚的神韵,以达到“深得其状貌,更尽其神情”的艺术效果。在这里,作者所塑儿童形象千姿百态,表情各异,生动逼真,童趣洋溢,使观者喜爱有加,显示出作者以精妙入微的形象塑造和细腻的艺术手法,揭示孩子们纯真的内心世界的功力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此件“百子闹龙舟”当为清末以来最为精巧的龙舟瓷塑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