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济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型配套工程,从荆州市荆州区李埠镇长江龙洲垸河段引水到潜江市高石碑镇汉江兴隆段,地跨荆州、荆门两地级市所辖的荆州区和沙洋县,以及省直管市潜江市,引水干渠全长67.23公里。2010年3月,引江济汉工程开工后,随着干渠的开挖,约700口古井逐步暴露,绵延达四公里,分布在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花园村、拍马村、红光村和高台村,分别被称为花园古井群、拍马古井群、红光古井群和高台古井群,在郢城镇的郢北村也有零星的发现。这些古井都是战国时期的遗存,其北约一公里为楚故都纪南城,是战国中晚期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010年以来,湖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引江济汉工程中,抢救性发掘了300余口古井。2010年,咸宁市博物馆在拍马古井群发掘古井60口。古井的大量发现是在2011年引江济汉工程大面积动土之后。2012年,咸宁市博物馆又在红光古井群发掘古井130口。两次发掘,共出土文物近千件,铜器有匜、盆、斧、削刀、锯、带钩,陶器有高领罐、长颈壶、双耳罐、鬲、盂、豆、板瓦、筒瓦、井圈,漆木器有豆、镇墓兽、六博盘、耳杯等。宜昌市博物馆在花园古井群抢救性发掘50余口古井,出土文物300余件。荆州博物馆在高台古井群发掘古井84口,出土文物900余件,主要为汲水用的陶器,也有铜匜、铜斧、削刀等以及鹿角、果核等动植物遗存。最为重要的是,在七月初发掘的一座古井中,发现了三片有字竹简。这在战国时期古井的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在最近的发掘中,又在一口古井中出土了两件木片俑。
据初步估计,花园古井群有古井约100口,拍马古井群有200多口,红光古井群有约200口,高台古井群也有约200口,整个引江济汉荆州段的古井数量不少于700口。目前,荆州、咸宁、宜昌三博物馆发掘的古井数量为320余口,因此还有一半以上的古井没有发掘。这些已发掘的古井中,90%以上为竹圈井,陶圈井约为10%,最近又发现两口少见的木圈井。但陶圈井和木圈井的井圈外侧也多发现有竹井圈,或许起着加固陶井圈和木井圈的作用。两座木圈井均为楠木掏空作为井圈,俗称楠木井。其一属拍马古井群,是拍马古井群新近发现的150口古井之一,上部已被工程取土破坏约5米,下部为直径约80厘米、高约3米的楠木掏空作为井圈,井圈厚约8厘米。井内出土汲水罐等文物30余件。另一口属高台古井群,上面因工程施工已破坏3米左右,下面的楠木井圈分为三段,上面的一段残高约1米,中间的一段高2.4米,下面的一段高1米,厚约8厘米,内径77厘米。最下段井圈的下方以四根直径约5厘米的木桩横向呈“井”字形插于井壁以支撑上面的楠木井圈。在楠木井圈的有些部位又凿有方形的小孔,以便于向井壁中钉入木楔以固定井圈。
目前引江济汉工程荆州段的考古工作面临相当大的困境。大量的古井等遗迹暴露出来,但却得不到及时的抢救性发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谁也料想不到会突然冒出来那么多的古井,要发掘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国家的经费有限;二是工程部门的阻挠。湖北省南水北调办给荆州各施工标段的命令是,谁发掘,谁回填。但考古发掘只能按考古发掘规程回填,考古队也不是水利工程施工队,考古发掘的回填显然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因此,不论是渠道坡面上的墓葬,还是渠道底部的古井,只要是发掘都会受到施工队的阻挠。三是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不力。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任何工程,只要发现文物,就应立即停工,待文物发掘工作完成后才能施工。但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只是政府下面的一个机构,显然不敢跟政府的工程对着干。
目前问题的核心是,发掘后的回填费用由谁来支付?因为古井的底面在引江济汉河道底部建(筑)基(准)面以下3~5米,考古发掘后的回填若不达标,会影响到河道底部的施工。这部分回填费用国家没有给文物部门,也没有给工程施工部门,因而导致工程部门给文物部门发停工通知的怪象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依法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一再受阻。(执笔:贾汉清、刘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