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拍协艺委会和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共同编制的《2011年统计年报》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度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规模较2010年稳步增长,成交拍品增加42231件(套),成交额增长56.17%,且海外回流文物成交额为58.79亿元。然而另一组数据则表明:2011年与2010年相比,文物回流件数减少5585件(套),成交额减少14.02亿元,所占的市场份额也相应从20%下降到10.62%。虽然2011年艺术品市场进入调整期,但是各大拍卖行都集中精力开展海外业务,在没有受到关税等任何相关政策的影响下,海外回流文物的比重缘何减少?又反映出怎样的市场现状?
自1992年“北京国际文物拍卖会”敲响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第一槌以来,二十年间,中国的拍卖行业已经“从无到有”的萌芽状态正式步入“从弱到强”的规范发展阶段,拍卖企业的数量也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2011年的309家,交易额也从最初的几百万增长至2011年的500多亿。在这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品拍卖不仅仅完成整个行业的迅速发展,在促进海外文物回流、支持国家文博事业上也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年间,通过拍卖业回流文物已经达10多万件,其中仅现藏于北京故宫[微博]、国家博物馆[微博]、首都博物馆[微博]、上海博物馆等地的经拍卖行业回流的国宝级文物就有30多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2年经中贸圣佳在日本征集到的米芾珍品《研山铭》,以3298万元稳定国内拍卖市场,被北京故宫收藏。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曾表示:拍卖已成为文物回流的重要途径,也为博物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收藏渠道。
文物回流遭遇拐点:市场份额减少近10%
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创造纪录的天价拍品出现,中国艺术市场逐渐被国际所关注,中国的拍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09年,海外征集拍品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手卷以1.344亿元成交,开启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亿元时代,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进而也掀起海外征集的热潮。最近几年,无论是老牌企业中国嘉德[微博]、北京翰海、北京荣宝、北京华辰,还是后起新秀北京保利、北京匡时[微博],无不与海外藏家建立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海外征集活动作为春秋季大型拍卖的重要工作事项。
根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2010年的统计数据,也更加说明了海外回流艺术品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重要地位。2010年,全国回流艺术品拍品共有24340件(套),成交18464件(套),成交总额达81.55亿元,占20.90%的市场份额。2010年回流艺术品成交率高达75.86%,远高于58.09%的市场平均成交率,且成交均价达到44.17万元/件(套)。2010年,408件1000万元以上(含)成交拍品中,来自海外的就有106件(套),数量占比25.98%。
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2010年的高速膨胀期,各拍卖公司无论是在拍卖数量和专场量上都有所增加,而海外回流也成了精品和高价的代名词,一旦在拍场出现,必然创造天价。2011年,在艺术品市场相对疲软的情况下,海外回流专场依旧备受追捧。北京保利“渡海三家”海外集珍近现代书画夜场、“南方之美,灵聚兕觥”——海外藏犀角雕刻珍品专场、“春水秋山”——海外藏宋元明清玉器专场,中国嘉德“读往会心——侣明室藏明式家具专场”,北京匡时“虚怀藏近现代书法专场”、“亚洲重要私人收藏近现代书画专场”均是100%的成交率。据中拍协刚刚发布的《2011年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回流文物标的共计18755件(套),成交15315件(套),成交额为58.79亿元,成交率高达81.66%,远远高于55.16%的市场平均成交率,并且成交均价达到38.39万元/件(套)。另外,在581件1000万元以上成交拍品中,来自海外的就有142件(套),数量占比24.44% 。这142件(套)的成交额为28.14亿元,成交额占比20.65%。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海外回流”拍品雄霸市场和各大拍卖公司加大海外征集力度的情况下,2011年文物回流件数却比2010年减少5585件(套),成交额减少14.02亿元,所占的市场份额也相应从20%下降到10.62%。“2011年艺术品市场整体缩水,海外回流也跟着缩水,很正常的现象。” 中拍协文化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尚勇[微博]表示。
回流文物缩水的背后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经济迅速腾飞,促使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海外艺术品珍品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回流,2002年艺术品法修订后,海外艺术品回流达到顶峰。在这阶段,中国各大拍卖公司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它们率先在海外广泛征集拍品,来源于中国港澳台、日本与东南亚、欧美等地的海外回流艺术品成为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亿元时代”以后,拍卖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争夺藏品资源,更多的拍卖行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征集作品也以中国书画和瓷杂为主,2011年各拍卖公司都增加了“海外珍藏专场”。《2011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度,海外回流书画作品共上拍8278件(套),成交6759件(套),成交额为43.3亿元;而来源境外的142件(套)1000万元以上成交拍品中,中国书画占有109件(套)。成交TOP 20榜单中,书画也占绝对优势,瓷器杂项5件,当代艺术仅一件。
数据显示,成交1000万以上的海外回流拍品虽比2010年的数量有所增长,但成交均价却从2010年的44.17万下降到38.39万/件(套),绝大部分成交额在3000万以内,亿元拍品仅有一件古代书画作品,排名第二的傅抱石《琵琶行诗意》价格仅为8280万元,5000万以上的拍品也仅有4件,相比国内征集到的拍品:徐悲鸿《九洲无事乐耕耘》、王蒙《稚川移居图》、乾隆“太上皇帝”圆玺等都太逊色了,也没有达到2010年以前海外回流文物所创造的高价,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海外征集”的难度。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精品占总体海外回流文物的5-10%,真正的精品并没有回流。
而这正反映出海外资源的枯竭。“浮在表面的流失文物已经回流的差不多了。”龚继遂对雅昌艺术网[微博]说。而同样的观点在几位有多年征集经验的拍卖从业人员那里也得到了证实。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数以百计的珍贵艺术品流失到欧美、日本、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艺术品达100余万件,精品达几十万件。然而自中国艺术品拍卖以来,海外回流就成为重头戏,尤其是2003年以后,拍卖公司、艺术品经纪人和古董商人通过各种渠道到海外“淘宝”,初期的海外淘宝之旅往往收益颇丰。但是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品收藏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中国买家不仅仅在国内拍场上一掷千金,还纷纷组团到海外“抢货”。在得知中国艺术品的价值以及中国买家的疯狂后,世界两大顶尖拍卖行蘇富比和佳士得[微博]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重新开始拍卖中国艺术品,由于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他们分割了很大一部分资源。其次,海外收藏风气浓厚,在没有大的社会动乱的情况下,真正顶尖的好东西不大可能流出来。“公开征集过程中,见到95%以上的东西是赝品。”海外民间资源枯竭,导致回流文物锐减,而深藏在机构和收藏世家的藏品,轻易间不会出手。
第二,与艺术品市场环境同步,海外回流下降。龚继遂分析,虽然浮在表面的资源在不断减少,但回流文物的减少,最直接的因素是国内艺术品市场出现下滑。“海外回流多出现在市场光景好的时期,趁高套现,在市场调整期,由于价格问题,藏家大多不愿出货。”龚继遂表示。因此,即便是拍卖公司出海征集,藏家大多也不领情,老客户也仅仅是因为关系而随便交代几件东西,好东西不会轻易出手。
第三,中国买家的拒付款现象严重。“中国买家拒付款和拖延付款的现象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以及海外媒体的曝光,影响了海外回流的意愿。”龚继遂表示。自中国藏家蔡铭超[微博]购买圆明园兽首拒绝付款、中国买家在欧洲小镇以5.5亿元的天价购买一件瓷瓶拒绝付款而被拍卖行追到中国讨债……等等一系列的报道之后,中国买家在国际上彻底失去了诚信,国际拍卖行相继对中国买家提高门槛,设置高额的保证金,而这一点毋庸置疑也影响到了海外藏家对中国买家的信心,不会轻易将精品委托给中国的拍卖公司,即便是委托,也会提出支付预付款的要求,这对拍卖公司是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在市场趋缓的前提下。
拍卖需重新布局
“海外艺术品经过十年的回流,很难再征集到像样的作品,到处充斥着赝品和艺术垃圾。精品由于价格太高,很难拿到,可以说,海外的资源已经耗尽,拍卖到了重新布局的时候。”刘尚勇告诉雅昌艺术网。
观察这两年的艺术品市场,由于拍品征集难,各拍卖公司都在努力开拓新的领域。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虽然上拍量和成交额较2010年有所增长,但传统项目书画和瓷杂没有大的变化,增长的点在于邮品钱币以及其它门类拍品。中国书画与2010年持平,油画、当代艺术和瓷玉杂项分别比上年度降低0.24和 1.38个百分点;而邮品钱币增加0.59个百分点;珠宝翡翠、名表、名酒及工艺品增加1.33个百分点。
2011年,在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下,海外回流拍品第一次出现缩水,从成交1000万以上拍品数据分析得知,海外回流主要集中在保利、嘉德、匡时这三家企业,这三家公司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海外都设有办事处。保利是依托集团的资源,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放眼国际市场,在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地区展开广泛的征集。作为资历最老的嘉德公司,在长期的拍卖过程中促进海外文物的回流,并长期与海外美术馆等机构建立联系并进行学术交流;而后起之秀匡时2009年与日本株式会社签约,形成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形式。
“海外回流”虽然是块肥肉,但并非每家拍卖行都能吃到。不同于国内的征集,赴海外征集需要支付高额的成本,保利执行董事赵旭曾表示每季花在海外征集的费用有几千万,这对于中小拍卖行是笔不小的开支,同时中国的拍卖行到国外征集,还需要有一定的品牌认知度和语言交流以及很好的业务能力,人才相对缺乏的中小企业就处于弱势,在海外征集方面也就不占优势。或者只能跟在几家大拍卖公司后面,捡剩下的。
2012年艺术品市场进入调整期,需要艺术精品来刺激市场和提升买家信心,2012年春拍开始,各大拍卖行再次掀起前所未有的海外征集热潮,开拓除东南亚、北美以外的市场资源,然而春拍未开始,一场“查税风波”横扫艺术市场,拍卖公司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海外回流”一时成为敏感词汇,从以前的金字招牌变成艺术市场的“禁令”, “文物回流”真正遭遇拐点。拍卖公司虽然还有赴海外征集的计划,但都相当低调,嘉德、保利被迫“出海”,在香港成立拍卖公司,并举行首拍,全部拍品皆来自海外。嘉德方面还表示:未来海外回流的文物主要放在香港拍卖,极其重要的拍品才会考虑放在大陆拍卖。
从2012年秋拍的情况看,“海外回流”第一次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仅有的或许就是秋拍以来第一件过亿拍品,北京保利拍出的尤伦斯珍藏元代王振鹏《江山胜览图》。2012秋拍即将落幕,2013年春拍征集已然开始,北京华辰日前宣布,将赴成都进行征集,并且是成立11年以来首次赴蓉城公开征集,可见明年春拍,拍卖公司的征集重点会放在国内,拍品方面相信还是近两年市场兴起的各种新门类。
而对于古代书画和古董艺术品,在市场低迷期,拍卖公司如何应对“回流文物”,满足藏家之需?如何寻找艺术精品,提振市场信心,而未来的艺术市场如何布局?目前形势尚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