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奔马》
北京永乐2013年春季拍卖将与5月12日在北京银泰中心柏悦酒店举槌,预展为5月10日-11日,将为大家呈现中国书画、中国瓷器及艺术品、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三大版块项目。
1942年是徐悲鸿极其忙碌的一年。1942年1月,在云南边境重镇保山举行筹赈画展。5月,于昆明华山小学大礼堂举行抗日劳军油画展,卖画所得全部捐献。9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美展。12月,在贵阳举办个展。同月,在桂林为中国美术学院招考女资料员, 廖静文补录取。继续任教于中大艺术系,并积极筹划在重庆磐溪建立“中国美术学院”。 本幅作品创作于即创作于此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徐悲鸿借助中西方结合的方式,他笔下的马却更具精神和动感,体现着一种雄健壮美的神韵,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精神。
徐悲鸿在《徐悲鸿覆问学者的信》中强调:“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他早年在欧洲学习的科学求实精神上,严谨地掌握了马的动态、结构、习性,经过千锤百炼,成功解决了笔墨和马的块面结构如何和谐一致的问题,得心应手地塑造出马的形象。而在1940年徐悲鸿访问印度后,游历了大吉岭克什米尔,看到了很多罕见的高头、长腿、宽胸、皮毛像缎子一样闪光的骏马,深为着迷,更逐渐了解马的剽悍、勇猛、驯良、耐劳、忠实的性格,同时又对骏马大量写生,所以他笔下的骏马益发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此幅画中徐悲鸿以中国画水墨写意与西洋的明暗技法巧妙结合,为了突出奔马的肌肉起伏,画家在突起处先以重墨勾出,又以淡墨晕染,显得既有中国画的骨法用笔,又有强烈的立体感,同时也更突出了马的神骏气质。并以干笔扫出鬃尾,简单的线条将柔韧的踝关节和坚硬的蹄子等体面转折关系惟肖惟妙地刻划出来,达到尽微致广的境界,观之使人备感精神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