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凤箫图》,2013年5月在香港苏富比以7404万港元成交。
今年5月,作为内地市场风向标的2013年嘉德春拍,以总成交价高出去年秋拍8.26亿元、高出去年春拍5.11亿元的战果强势收官。而北京保利、北京匡时、北京瀚海等多家一线拍卖行的总成交额,相比去年秋拍均有明显涨幅。由此,“艺术品市场强势回暖”逐渐形成共识。而具体来说,2013年上半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主要有哪些特征?又孕育了哪些变化呢? ■本版整理:收藏周刊记者韩帮文
现象1
拍卖市场进入“大鱼吃小鱼”阶段
近年来,“两极分化”一词被用来描述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这方面也很好地充当佐证一员。
“两极分化”首先表现在拍卖公司上,就是优胜劣汰。从数据上看,第一阵营的四家拍行(中国嘉德、北京保利、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与第二阵营排位靠前的几家拍行是春拍市场行情变化的始作俑者与晴雨表。以嘉德20周年、匡时兼并后首拍为代表,尽管在账面上不能和高潮期相提并论,但是也绝非市场低谷期作为。
事实上,从5月底伊始一直持续到6月底,莫说全国范围,就是北京一地也能做到“日日有拍”。但对比看来的共同点可以用“看不过来”概括,差别是“大公司的预展精品看不过来”,“小公司的拍卖场次看不过来”。
本年度春拍的最大表现就是大公司拍卖座无虚席。那些排名靠前的,人力、物力、财力雄厚,资源丰富,征集与招商工作到位的拍卖公司会进一步吞噬市场份额,而第三阵营的很多小公司会进一步陷入征集难、招商难、备货难、请人难、出货难、结账难的恶性循环中,最终不得不退出拍卖舞台。
因此,所谓拍卖公司“两极分化”的实质,其实就是拍卖市场自发式地进入到了“大鱼吃小鱼”式的优胜劣汰的淘汰阶段。
现象2
“精品原则”上升为首要评判标准
业内人士一直强调,精品原则是最为重要的市场规律,而2013年春拍将这一规律再次全方位地诠释了一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该原则已然延伸到一线艺术家与作品当中。
以市场主力——近现代书画板块为例。2011年被称为“大师之年”,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等大师名头就是市场无条件流通的保证。而进入2012年至今的低谷调整期,大师名头已不再万能,在2013年春拍尤为明显的是,对于拍品的评判标准由之前的先看名头变为先看精品程度。也就是说,即便是顶级大师之作,因为精品程度不够,该流拍照样流拍——精品原则再一次被强化,上升为首要评判标准。
拍品“两极分化”的实质就是精品拍得越好,次品拍得越差,这就是市场理性化的重大表现之一。精品原则在2013年春拍从规律被上升为铁律,实为市场专业化上升的最大佐证之一。
现象3
投资者水准提升,“冤大头”罕见
此次市场调整期另一明显表现就是部分投资者市场专业化水准提升。一方面是高额的“学费”代价迫使不少投资者自发地努力甩掉“外行”的帽子;另一方面是随着市场投资者浸淫时间的积累,人脉资源开始丰富起来。而由于市场壁垒限制,拍卖行业的人际圈又过分狭隘,所以投资者在一定的人脉范围内就可以掌握很大范围的行业信息,譬如当投资者意图对某件拍品下手时,不费多少周折就可以知晓此类艺术品大致市场流通价格和条件,就很难会出现“冤大头”的价格。
所以,投资者“两极分化”的实质,就是在有意识地补充专业知识积累、拓展行业人脉后,一跃成为半专业、准职业的、或者有着要好的行业人士可以提供较为正确的投资咨询的投资者们,会进一步占有市场资源,也就是所谓的“越会买的越好买,越不会买的越难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期调整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内部的专业化普及程度。
现象4
中小型拍卖公司征集呈“蜀道之难”
征集作为拍卖公司所有业务的起始,其困难程度决定了整个拍卖顺利与否。征集难,绝非2013年春拍一季之寒,早在2012年春拍时就已然苗头大显。尽管征集难是2013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整体标签,但是在拍卖公司内部还是有很大差别。
2013年春拍是将品牌效应发挥到最大化的一季拍卖,第一阵营和第二阵营的前几位拍行几乎集中了春拍精品的90%,“大公司预展现在要看两天才能看全了,看不完也买不完,想要的东西基本上都有”。另外一种是看拍卖公司的征集力度,也就是指征集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质上还是考验拍卖公司自身实力与用心程度,从2013年春拍这几家大拍卖公司的备货上观察,个个还真是玩命地用了心。更何况,在两极分化的大环境下,拍品整齐度一再此消彼长,也从一个侧面减轻了大公司的征集难度。对大型拍卖公司而言,甚至不需要铁杵磨成针的功夫,磨到筷子就已然够用了。
而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型拍卖公司而言,征集之难则是“蜀道之难”。事实上,比起货源稀少和竞争激烈而言,中小拍卖公司最大的瓶颈在于拍不上价和结账难。所以易拖账、难结账、回款慢等资金周转问题,再加上行情冷淡本就惜售,让中小拍卖行失去大批赖以生存的画商供货渠道,进一步加剧征集的困难。
现象5
“得生货者得天下”
“生货到什么时候都要比熟货好卖”是一直以来又一条重要市场规律。不过“生、熟”之间是相对的,譬如有针对性地比对两件相似的拍品时,相对上拍频率小的一件就会因为“更生一点”而竞争力加分;而上拍的间隔时间也是“生、熟”的相对区分标准,两年前的拍品要比5年前的熟到不知哪里去了。
所以说2013年春拍第一比拼的是精品程度,第二考量的就是生货多少。事实上,无论是大型拍卖公司还是中小拍行,但凡有惊艳成交的95%都要和这两项沾边,而“一包生货”往往就意味着一个火爆的专场。“由现在这个市场发展态势看来,拍卖公司‘得生货者得天下’的时代到来了”,有业内人士表示。
事实上,正是调整期市场行情,以及两极分化、征集困难、精品原则等的市场现状催生了当今“生货经济”的局面,而这个局面反之又加剧了上述市场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