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诚一收藏铜元大珍安徽方孔十文 1994年6月香港泰星黄元文遗藏拍卖会6160美元成交
光绪26年,安徽巡抚聂缚规奏准设立铜元局,之后即着手准备,地点选在安庆(原银元局旧址),于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十日成立安徽铜元局。最初将银元局旧有机械加以整理和维修,并向广东当局借了三部印花机,即开炉试铸,于同年六月十五日正式制造了第一种铜币。这种铜币就是大名鼎鼎的安徽方孔十文,它不仅结合了西方的造币技术和中国几千年来的货币形式,更因为本身设计的精美和巧妙,使人不得不对它倾慕。
安徽自清朝雍正时期,有宝安局铸钱后即无自行制造钱币,当时钱币满文是“宝安”,安徽方孔十文正面满文则是用“宝皖”;背面英文在光绪二十三年安徽铸造银币时是使用an-hwei,而安徽方孔则是用an-hui,这些都是新颖的设计,同样的设计还有飞龙十文和坐龙五文,是属同一时期的产品,它们除了有相同的形制外,其稀少的程度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当时没有大量制造,而后来即又改为正面满文“宝安”背面英文an-hwei的铜币呢?
根据1902年9月10日天津《大公报》附张,外省新闻安徽省铜元局的报导中我们可以了解“安徽铜元局铸币未及两日,造币机器忽生故障,遂运至上海检修。于是临时委请金陵银元局代铸。”造币机器故障,可能跟安徽方孔中间穿孔有关,因为铜元中间穿孔,需另添加打眼的梃杆,且机器本身的撞力要大,这样相对钱模和梃杆的损坏会很大,所以才会在未及两日的短时间里,发生故障。
我们从现存的实物来看可以得到实证。除了施诚一先生所收藏的那枚安徽方孔比较完整,没有破版的现象之外,其余所见其背面英文an部分都有破版的痕迹,以安徽方孔十文的稀少性来看,铸量必然不多,但钱模却已经有损坏,可见撞击力有多大,这也注定了安徽方孔不能大量制造的命运。机器既然已经损坏,飞龙十文和坐龙五文也暂时没有制造。
而安徽铜元局直到同年8月初开始顺利生产,这段时间因人事变迁,或请别局代制等其他因素,以前的钱模全部不用,又重新将正面满文改为“宝安”,背面英文改为an-hwei,龙图也不同,英文币值也改为one sen和one cen,风格全然不同,后来币值又改为ten cash,铸量颇多。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安徽“宝皖”铜元那么稀少的原因了。
早期著名的铜元收藏家伍德华先生(woodward),为了收集铜币特地在上海开设一家“派克电影院”,以九枚铜元为票价,如此每晚可收到千余枚铜币,从中挑选稀少的铜元和版式。他于1926年9月在上海出版的《中国美术科学杂志》(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is)上介绍安徽省的十文铜币,其中有一枚正面满文“宝皖”的梅花星飞龙十文,其余皆为满文“宝安”的铜圆。
直到1925年的补遗篇中,才又介绍了另一枚“宝皖”六角星飞龙十文,这期间经过了十年之久,但以伍氏收藏之丰富,几乎网罗了所有十文铜元,却独独漏掉了这枚安徽方孔十文,真是不可思议。最早披露这枚钱币,是日本秋友晃先生在其著作《光绪元宝》中提到昭和13年(公元1938年)平尾赞平氏的会志12月号中发表过一枚安徽方孔十文并有拓图,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资料。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八日,中国泉币学社第136次全会中由王侠民先生出示了一枚安徽方孔十文,可惜当时未留下拓图。
近几年来在拍卖会上,安徽方孔偶出现,最早在1980年1月15日美国的一个拍卖会上,编号no:246,当时参考价为4000美元,后被台湾某藏家买去。1994年6月,香港泰星黄元文遗藏拍卖会也有一枚,最后成交价为us:5600+10%,由台中施诚一先生标到。此枚即施先生得自黄元文遗藏拍卖,其最早出处是黄先生购于钱币大师张璜。实可谓至宝也。
(郑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