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古庙会盛况。晨夫摄
正月里,延续上千年的浚县古庙会再度开张。在节会现场,从参与者到民俗展示,一系列新的迹象伴随着浓浓春意展现在人们面前。
■“南派”舞狮来闹春
2月12日上午8时许,浚县浮丘山顶的广场上,尽管庙顶的残雪还没有消完,簇拥的人流早已把第二届中国(鹤壁)社火大赛的现场围个水泄不通。
盘鼓、踩高跷、背阁、抬阁……在百看不厌的社火表演中,浚县东街村社火队的狮子舞让大家眼前一亮。神气活现的眨眼、吸水,令人眼花缭乱的踩梅花桩,亲切、乖巧的情节与风格,使现场端庄、肃穆的整体气氛为之一变。表演结束,活跃的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当天,在参赛的102支队伍中,东街村的舞狮荣获一等奖。“原来我们跟着上一辈学的是北派舞狮。2008年,村里出资派我们20多个青年到广东东莞学习南派舞狮。南派舞狮学习时间长,但技术含量高,回来后一表演群众都很喜欢。”29岁的舞狮队队长孙军亮说。
据东街村支书李东利介绍,20多人的村舞狮队除了春节在庙会助兴,一年
四季在外进行商业演出,年收入四五十万元,已成为一项富民产业。
■“泥咕咕”换作“马精神”
浚县县城伾浮路上,“泥咕咕”等20多家泥塑摊位一溜排开,将如织的人流吸引过来。
在一个摊位前,观众们的眼光随着老艺人张希和的手在动。张希和善于用泥捏猴,被国内同行誉为“泥猴张”。但见他拽来一团黄泥,揉搓后捏出猴身,随手拿起台上的圆珠笔筒嵌出眼睛,再拿出竹签划出纹路,仅一分多钟,一只惟妙惟肖的小猴子就呈现在人们眼前。在现场,一位回乡的女大学生缠着他想拜师学艺。
民间泥塑是浚县古庙会上的一大桩买卖。相传产生于隋代的“泥咕咕”以黑底花翅、尾部带着哨子的斑鸠为主,孩子们一边把玩一边吹,欢呼雀跃。2月12日,在这里举行的“守望民俗·相约鹤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泥咕咕”换了新造型,其中的部分作品极富个性。如中青年艺人李连顺的当代人物充满田野气息,憨刀的人物面部表情极其夸张,均具有收藏价值。此外,大批作品与时俱进,非遗传人王学峰的“天子驾六”、“泥猴张”的“马上封侯”等张扬“马精神”的新作,纷纷被人们当作新年礼品买走。
■青年学子护持“朝山”
浚县的大伾山、浮丘山山虽不高,但山上道、佛、儒齐全。庙会高峰期,每天多达四五十万人的来客,大多数是怀着敬意来“朝山”的中老年人。
2月12日,在蜿蜒的山道边,在摩肩接踵的队伍两旁,出现了大批的青年“护持”者。经了解,这1000多名志愿者多数是寒假中返乡的大中小学师生。
为了“朝山”者的安全和外地游客的方便,他们起早搭黑,不厌其烦地搀扶着老年人下车、上坡,向外地游客如数家珍地介绍当地的文化资源。信阳师院返乡女大学生李晶晶说:“我们是看到团市委的通知后前来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作为一名‘90后’,尽管外出求学让我们看到了精彩纷呈的外面的世界,但我们永远忘不了故乡人世世代代持有的淳朴和敬畏,更和家里人一样祈愿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同样是一名志愿者的淇县小学教师王海娜说,我想通过自己的解说和体验,让更多的人分享这里根深叶茂的民俗文化,把儿时的记忆变成今日的自信,把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enp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