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收藏网欢迎您的到来!    
  毁墓的比盗墓的下手还早    3星级
毁墓的比盗墓的下手还早
作者:henansc  来源:河南收藏网     点击数:2045     更新时间:2014/4/17  文章录入:henansc

要是硬逼着考古专业人士说出一个精确的北魏陵区范围,还真是一件让人为难的事,尽管不算衡山北路大墓,洛阳的北魏帝陵已发现4座。

众所周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立了不少规矩,他在扩建北魏洛阳城的同时,在城外西北方向的北邙山选定了陵区,要求鲜卑皇族只能死葬洛阳,不能迁葬老家代北。但这陵区,只有《魏书》里的一句话,“乃自表瀍西以为山园之所”。

瀍西即为瀍河以西,只有一道西边界,这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

好在多年来,经过勘查积累,人们还是知道了北魏陵区的大致范围,在洛阳北郊的邙山岭上,陆续发现了五六十座北魏墓葬,区分起来,帝陵还真的多在瀍河以西,瀍河东岸则陪葬墓居多。

这是方位上的讲究,而在形制大小上,从考古资料来看,北魏时期帝陵以外的墓葬绝大多数以4至5米见方居多,墓道宽度多在1至1.5米,比如元乂(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第六代孙)墓和元怿墓(孝文帝第四子),这两位贵为王爷,墓室虽然稍大,但同帝陵比仍小了太多;从地面上做比较,元怿墓的封土直径只有30米,他亲哥哥的景陵则超过百米。

考古学者还认定了一点,北魏普通皇族和大臣的墓只有墓道、甬道和墓室,其甬道是不分前后的,而帝陵则分,前甬道也被称为前室,有前室的墓冢相当于“套间”,当然由皇帝来享受,大臣死了只能住“单间”。

显然,无论在什么时代,在讲究尊卑秩序的语境下,皇帝和王公大臣墓必然是有区别的。所以,埋在衡山北路的庞大墓室里的,除了皇帝,不会有别人。

帝陵的劫难:墓砖都被抽个精光

确定衡山北路大墓是帝王级的陵墓,几个疑问随之而生。

洛阳的其他北魏帝陵,包括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地面均有巨大的封土,也就是俗话说的坟包,而且是孝文帝指定后世使用的馒头形坟包(孝文帝认为汉代帝王陵的覆斗形封土过于庞大、突兀,而馒头形更接近自然山形),此外,还有陵园、神道(通往陵墓的路)和石兽等遗迹。衡山北路大墓的神道和石兽没见先不说,怎么坟包都没有一个半个?

2012年9月,考古队员专门扩大了搜索面积,并走访周边张岭村等。结果,村里人确认,从来没见过这里有坟包。队员们以墓地为圆心,在直径800米范围内仔细钻探,也没有发现围墙、神道等遗迹。

都是很基本的排场,别的皇帝都有,这个皇帝却没有,这是一件相当奇怪的事。

此外,景陵虽然屡遭盗掘,导致没有能直接证明墓主身份的文物出土,但周边一些贵族墓的墓志却屡屡提及景陵,并指出其方位,为景陵的判定立下大功。再看衡山北路大墓,不仅史料中未提过,远近出土的墓志也没有提过,加上地面无任何遗迹,真可谓“三无”帝陵——真有“包装”这么低调的帝陵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更加仔细地查看发掘现场与发掘报告,并多次向专家请教,于是,一个颇让人意外的细节浮出水面。它让上述疑问大多能得到解释,或者,至少提供了并非不靠谱的猜测方向。

大墓发掘到底部后,考古人员发现其所遭受破坏的严重程度非同寻常,考虑到早至唐宋、晚至近代共有五六个盗洞,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倒也能理解,但墓室建筑材料也被拆了个差不多,这一点着实诡异。

去过景陵参观的人知道,这种规模和形制的墓葬,绝对要被好几层砖石包裹,按北朝葬俗,墓内也应有一座硕大的石棺,两道墓门也应为石质,三两个人绝对抬不动。但在衡山北路大墓内,能找到的砖石材料可谓寥寥——甬道及墓室黄沙细土之上的铺地青石被揭取一空,仅发现两个残块;此外,墓室中央发现了两块门槛石和石构件残块,墓室后方的青石墙基,仅在东侧剩下一段高约1米、宽约2.9米的残墙。

皇皇一座帝王墓,所余建材仅此而已。仅凭几个盗洞,不足以有这样大的破坏力。

而且盗墓者是来盗宝的,把石棺、石门和青石砖这些不值当的大件运到地面上,既容易暴露又卖不上价,何苦呢?

果真,这几个盗墓贼还真有点冤,我是说,他们这几趟买卖走得冤。因为大墓主持发掘者刘斌博士说,经探查,所有盗洞都是在墓葬已经坍塌毁坏后形成的,也就是说,有一拨更早的人“捷足先登”了。

这伙“先登”的人相当不客气,人数也绝不会少,肆意破坏,颇有些攻城拔寨的气势,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先生推测,他们的行为是“报复性的”,并且就在大墓建成不久。

今天在发掘现场,仍能看到墓室的地面上有不少柱洞,这是修建时的支撑木所留,建好后会拆走覆上铺地石,考古人员没找到铺地石,却从柱洞上发现了厚约15厘米的扰乱土,里面有壁画残块、青砖碎块、碎陶片等。这成为一个证据,证明墓葬塌毁前铺地石已被揭走。另外,墓道两边发现有为防止坍塌打桩立柱的柱坑,但柱坑中却没有木灰的痕迹,说明所用木柱在未腐朽时已被取走。

这些让考古人员有了结论,大墓应该在下葬不久即遭破坏,并且是大规模的破坏,史家珍先生认为,“可以说是明火执仗,不像是一般老百姓干的”。

这样一来,这座帝陵地面上没有封土等遗迹,或许有了解释,会不会就是在这次蓄意洗劫中彻底消失了,并且因为封土存在的时间不长,又进一步导致其在文献和附近的墓志上的“缺席”?

这是我的猜想,在严谨的考古学者那里,答案仍是悬而未决,存在许多可能性。

苦主是谁?专家推测为节闵帝元恭

想解开这些疑问,墓主人的身份很关键。考古学者推测,墓主人极可能是公元531年至532年在位的北魏皇帝——节闵帝元恭。

北魏迁都洛阳后就那么六七个皇帝,因为没有直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文物出土,学者们使用的是排除法。

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将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此后直至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洛阳一直是魏之都城。在此期间,除去继位不足百天即被权臣尔朱氏沉溺黄河的3岁幼主元钊,有6位皇帝死在或葬在洛阳,分别是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长广王元晔和节闵帝元恭。

前四位的墓地近六七十年内均已被确认,只剩元晔和元恭葬处不明。

刘斌博士说,考虑到墓葬规模较大,建造时间较长,墓壁还有坍塌后修补的痕迹,衡山北路大墓应为事先预制。这是合情的,也是有先例的,孝文帝就曾在大同给自己早早预建了陵墓“万年堂”,结果后来迁都,完全没用上。

根据史料,元晔530年12月被权臣尔朱兆等人拥立,531年4月即被废为东海王,532年被北魏最后一个皇帝孝武帝赐死。元恭是尔朱氏废元晔后所立,532年被北朝历史上的著名枭雄高欢命人所杀。

元晔在位时间极短,不可能有足够时间预先建造墓葬,元恭在位1年3个月,则有此可能。而且虽然史籍中从未提过他的陵墓,但《魏书》卷十一帝纪第十一有这么一句话,说元恭死后,“出帝(孝武帝)诏百司赴会,大鸿胪监护丧事,葬用王礼……”

元恭是被孝武帝亲自安葬的,“葬用王礼”,确定了元恭墓的规格必然是帝陵。

北魏之末,孝武帝奔逃到关中并死在那里,分裂而成的东魏、西魏,都城分别是邺(今河北临漳)和长安,没有皇帝再葬在洛阳。

所以,考古学者找来找去,衡山北路大墓的“候选墓主”只有一个,就是元恭。

墓主人若是节闵帝元恭,洛阳北魏陵墓在布局上也恰好符合中国古代的昭穆制度,孝文帝的长陵占据始祖位,祖孙三代围绕长陵左右梯次埋葬。宣武帝(景陵)、孝庄帝(静陵)、节闵帝三人是平辈的亲堂兄弟,被安置在一起,大致东西排列,共同占据穆位,宣武帝年龄最大,和孝文帝的关系最密切,偏北;节闵帝次之,在中间,孝庄帝最小,偏南。

刘斌博士认为,这种位置关系也反证大墓的葬者,只能是节闵帝而非他人。

<--/enpcontent-->
  • 上一篇文章: 濮阳发现一座古城址

  • 下一篇文章: 袁家山 袁家别墅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最新5篇热点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
     宋代 三彩狮枕
     汉代 谷纹玉剑璏
     汉代 七乳五灵纹铜镜...
     新石器时代 七孔骨笛...
     商代 饕餮纹鼎
     春秋 黄夫人壶
     
     最新5篇推荐文章
     唐 三彩盘
     唐 三彩杯
     唐 三彩罐
     唐 三彩碗
     唐 彩绘陶武士俑
     唐 彩绘陶马
     唐 彩绘陶马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友情链接 | 关于本站 |
      豫ICP备07003530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2006-2008 河南收藏网
    Email:henanshoucang@163.com
    地址:河南*郑州*收藏
    未经河南收藏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