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由于城市经济的复苏与社会思潮的趋新,古代女性绘画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关于女性画家及其艺术的记述,还是女画家的人数、作品数量都超轶前代,在绘画技艺表现上更是远胜于以往各代女画家。这一时期的女性绘画题材范围较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均有所表现;艺术手法多样,工笔、写意、重彩、水墨,精彩纷呈;册页、卷轴及扇面等载体形式也一应俱全。虽然明清女画家囿于当时的文化生活环境,以及传统礼教道德规范等因素的制约,大都没有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总体成就远不及男性画家,但她们的创作倾注了自我的真情实感,带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温婉的情愫,格调清雅隽秀,从而开辟了迥异于男性画家的表现女性感情世界的书画天地,为中国画史增添了靓丽的翰墨风采。这些女画家当中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丹青妙手,她们勇于艺术探索,追求精研创新,其画艺特色并不逊男儿,像明末清初的女画家李因即是其中代表。
李因(1610-1685年),字今生,号是庵、龛山逸史、海昌女史,钱塘(今杭州)人。出身贫寒,早年为江浙名妓,资性警敏,耽于读书,常“积苔为纸,扫柿为书,帷萤为灯”,苦学成才。后嫁崇祯进士、光禄寺少卿葛征奇为妾。擅墨笔山水、花鸟,自比唐代王维。山水初法宋人米芾、米友仁父子,多用水墨点染,“以烟云掩映树石”,亦宗法明中晚期徐渭(字文长)、陈淳(字道复),写意渲染,苍老无闺阁气,又以自然为师,于形似之外求其神韵,在中国古代女画家中别具一格。
这件《群峰霁雪图》是李因的传世佳品之一,纵31厘米,横27厘米,绢本设色。此图墨色苍润简括,色泽淡雅柔和,景色明媚怡人。所绘春雪初霁,天穹明净,远处白雪覆盖的山峰丘峦起伏,绵延逶迤,峰头点翠,郁郁葱葱,左边山下丘陵树林参差,杂花生树;顺山脚下一道大河横穿,河面宽阔,河水澄澈,山色丛树倒影隐映,波光粼粼;近处依水岸建有相邻的木屋两间,硬山式屋顶白雪皑皑,屋内轩敞几净,几间竹窗敷有红色窗纸;左间屋内两人,皆青衣幞头,一人坐于靠窗边的红木桌旁,一留胡髭老者正在屋前,与屋下一划船而至的渔翁交谈;渔翁站在乌逢船头,青衣白裤,头戴斗笠,手中提着一尾青鱼,正商讨着价格。在屋右侧岸边一条铺满白雪的小路上,一人正双手提着竹篮,弯腰踏雪朝木屋走来。路旁两侧磐石嶙峋,皆生有茂密的古树,枝头间或有雪花压枝,然郁郁青青、红花绚烂,尤其是靠近木屋红窗前的四株古树,苍劲浑朴,枝干遒劲,枝叶青葱,枝头红花娇艳,透出早春勃勃生机,使人不禁想起初唐诗人岑参《白雪歌》中所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生动景致。整个画面结构严谨大气,布局高远而浑厚,笔墨苍润清峭,笔法潇洒工致,远山近水、峰峦树林脉络清晰,设色淡雅清秀,呈现出雅意清新之意境美。
据画中题识可知,此画卷绘于“壬辰”年,即顺治九年(1652年),时葛征奇已逝世七年,孀居孤零的李因,虽四壁萧然,穷困凄凉,然贞洁自守,“沈郁抗壮,一往情深,有烈丈夫所难为者”,以纺织为生,兼作画自给,虽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却始终以明人自居,在画中从不署清代年号,此画亦只署“群峰霁雪壬辰首夏写李因”,即为一例。其后期诗画,意境幽深宏阔,格调沉郁旷达,据画史记载,李因“每遇林木孤清,云日荡漾,即奋臂振衣,磨墨汁升许,劈笺作花卉数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在艺术上避开了女画家构图狭小、笔致纤弱等弊病,以潇洒随意及疏爽隽逸的艺术风貌备受时人赞许,清人窦镇在《国朝书画家笔录》中赞其画“苍古静逸……极有笔力,无轻弱态,当时名誉甚隆,真闺阁翘楚也。”
这幅画虽为李因明亡后所作,然描绘早春初雪放晴之景,境界阔达,意境幽静淡雅,格调明净舒朗,是李因后期山水画中难得的壮美之作。此画不仅构图灵活疏朗,布局自然和谐,用墨“浅色淡墨之痕俱化”,有宋代米氏风韵,而且用笔谨严有度,写意工笔相糅,木屋细笔工致,山峰、丘峦、苍树、人物、渔船、水波、雪花点划凝练,皴法自然,萧散闲逸颇有陈道复遗意。同时,笔墨明润秀雅,清劲圆润,以苍秀入格,注重师法造化,追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境,墨晕点染生动,树干运笔苍劲有力,落墨为叶,花头或用墨笔写出,或单用笔勾勒出形,丝毫无女子的纤弱之气,潇洒率真近似徐文长,有文士隽爽磊落之风。整幅画“高淡生动,尽洗铅粉妍媚之习”,是集观赏性、艺术性、审美性的闺阁翰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