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挖掘现场
古墓位于成都地铁7号线一处工地里。
记者吴冰清刘秋凤张想玲摄影吴小川杨涛
成都锦江区金象寺附近的在地铁7号线一施工作业区发掘出了一座古墓。近段时间,这附近的居民几乎都知道这个“秘密”。古墓到底长啥样,古墓的年纪多大了,主人到底是谁,已经成为居民们的茶余饭后的闲谈,但没人能真正说得清楚。17日上午,华西都市报记者前往现场一探究竟。据专家猜测,古墓的主人或为明代宦官,其官职为承奉司承奉正,正六品。
这座被当地人称为狮子山的地方是否存在古墓,施工方表现得很隐晦。其中一位工作人员还迅速锁闭施工作业区大门,阻止记者进入。但发现古墓这一事,在附近一带早已人尽皆知。
王大姐一家在附近打工,一直租住狮子山附近的一处民房里。而在几月前她就到现场亲眼见过古墓。
“今年开年之后,我们听说这里修地铁施工挖出了古墓,都觉得稀奇,就来看热闹。”王大姐告诉记者,“当时已经有两个地方挖出了古墓,但是墓穴不大,当时我去现场看到了不少陶器。有的像是花瓶,有的像是上了青釉的鼎。”
住在施工处旁边的居民郑婆婆也见过古墓的“真容”,但她却直言“没啥子看头,就是些坛坛罐罐之类的东西”。“听说有古墓有几百年历史,每个墓大小差不多。”
古墓碑刻
“皇明勅赐承奉司奉正一石菴公墓表”。
承奉司:明代亲王府宦官机构,是一个比较有职权的部门。承奉司设有承奉正和左、右承奉(或承奉副),承奉正为六品,承奉副为七品,但这些属官均为宦官。
古墓啥样
6座古墓组成 大门图案颜色仍能分辨
“听说这里发现了古墓?”上午9点,记者来动工地门口。“你们也是来看古墓的啊?”工地上的师傅似乎对于前来问古墓的人习以为常。
为了近距离看一眼传说中的古墓,记者走进了工地。就在进门左手的一个“坑”内,凸出一个长约5米、宽约4米、高一米多,顶部呈拱形的“包包”,整个由靑砖砌成。
当走到另一侧却“别有洞天”:整个墓高4米左右,外形仿佛一个东西朝向的宅子,但左上角已有些破损。古墓有两道高一米五左右门,门上还修有屋檐,看上去十分精致。
就在屋檐上方,贴着两个写着“BM12”和“BM13”的标签。此时,还有三四个工人正在用铲子、笤帚清理着“房间”,不过,里面空空如也。就在不到10米的地方,还有一座类似的古墓。
精美的还不止这一处墓室,记者了解到,此次发掘的并非是一座古墓,而是一座古墓群,该古墓群由6座古墓组成。这些墓中,4座古墓呈两组,分别与另一座相连。这两组古墓的墓宽约3米,另外两座相连的古墓宽度约在5米。
据考古人员介绍,此次发现的墓室都非常精美。在记者没有看到的墓室里,墓室大门的墙壁由红砂石建成,墙面绘有精细图案,细看之下,还能分辨出这些图案的颜色。走进墓室,屋脊由青石砌成,其两端飞檐处还装饰有兽图,石质屋檐下的圆形瓦当和滴水均刻有花纹。
主人是谁
碑刻“皇明勅赐承奉司” 推测为蜀王府太监墓
这些古墓的主人到底是谁?记者了解到,此次出土的文物中包括了一座墓碑,这座墓碑写明了其中一位古墓主人的身份。墓碑为长方形,刻有“皇明勅赐承奉司奉正一石菴公墓表”的字样。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承奉司是明代年间的宦官官名。也就是说,这可能是一位明代宦官的古墓。碑文还记载,这位墓主姓石,祖籍为麻城人,该碑由其“子”所刻。
记者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另一位考古人士的认同。“早年在成都琉璃场的工地上,就发掘过明初年间太监墓葬群,这次的发掘地点相距那里不远,很可能也是明代太监墓葬群。”另有不愿透露姓名的考古人士表示,据他推断,该古墓群的墓主为蜀王府府内太监。
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成都市考古队的确认。记者致电成都市考古工作队负责此处考古的项目负责人谢涛,“这些古墓是在过年后,地铁施工前期进行勘察时就发现的,我们现在正在对其进行发掘,但很多情况都不清楚。”至于这些古墓的数量和规模,谢涛也表示,只有在发掘结束后才能向外界公布。
相关链接
成都发现的太监墓
史料记载,明代蜀王府的太监们死后大多葬在成都东郊。最近几年,考古人员已经在这座太监墓附近发掘出了20多座太监墓。
2003年5月:红牌楼发现保存最为完好的明太监墓,并在其中发现了出自古代有名的大窑——明代龙泉窑的瓷瓶。
2003年6月:金牛区五块石发现3座坐南朝北的太监墓群。奇怪的是,里面还葬着一名女性。墓里有一个巴掌大的碗系青花瓷,估计市价在十余万元。
2006年5月:琉璃场仁居路附近一工地挖出一个“一室一厅”的明代蜀王府的太监墓。墓室由1吨重的石条砌成,而产这些石头最近的地方是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