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在古代作为皓月和祥瑞的象征,广受世人赞誉和尊崇。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兔的美丽传说。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有长耳短尾的兔字了。汉代多有以来以兔为题材的作品,从长沙马王堆帛画、敦煌莫高窟壁画,直到宋代崔白的《双喜图》、明代陶成的《蟾宫月兔图》中,就称兔为“月德”;南朝沈炯《十二属》诗中有“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之句;宋代苏辙在其《守岁》诗中,还生动地描绘了兔子的特征:“于菟绝绳去,顾兔追龙蛇。奔走十二虫,罗网不及遮。”此外,兔纹还在陶器、青铜器、画像石、石刻、玉器中被广泛应用,以及作为生肖俑。本文从兔形玉饰的用途、材质、制作工艺三个方面介绍兔形玉饰,以飨读者。
一、兔形玉饰的用途
最早的兔纹玉器为嵌饰,商周时期的片雕玉兔多数穿孔,主要当作佩饰,自隋代以后,以兔为题材的玉器作品应用范围扩大化,涉及书镇、耳饰、摆件等功能。
(一)嵌饰
最早的兔形玉饰要追溯到凌家滩文化时期的兔形玉嵌饰(图1)。玉为灰白色玉,长6.8厘米,高1.9厘米,厚0.2厘米 。兔飞奔状,头昂,两耳紧贴脊背,后足抬起,尾上卷。兔下部磨长条线凹边,凹边上对钻四个圆孔。表面润亮。
(二)佩饰
兔形玉佩最早见于商代,以妇好墓出土的三件最为典型。一件长10厘米,厚0.5厘米 ,体扁平,两面的纹饰和形式相同,皆作一昂首前视,张口露舌,双圈圆目,大耳外凸略后伏,短尾上扬,屈足呈伏卧状的兔形。器于前足端穿衣一孔,以供系佩用。一件长10.2厘米,厚0.5厘米,扁平,两面形式和纹饰相同,皆作一拱背收腹,耳贴于背,单圆圈目,短尾上翘,前肢前屈,后肢屈于腹下,以双勾线刻画耳和卷云式毛、足等,整体呈挑起后的奔跑状。器于前足端和尾下各穿一孔,以供系佩。另一器形式与第一件相似,唯于口上及后腿间各有一圆穿略异。最具代表性的兔形饰是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高2厘米、长2.7厘米的隋代圆雕玉兔(图2),它光素无纹饰,底琢出凹槽,腹部中间有横向对穿孔,供穿系佩带。明代定陵孝靖皇后的棺内出土有一对金环镶宝石玉兔耳坠非常有名(图3)。它通长8 厘米、高2.4厘米,玉兔呈白色,兔子直立,双耳上竖,以红宝石嵌饰双眼,两前肢抱杵作捣药状,下有臼,两后肢下有嵌宝石云头形金托。兔身上以细密阴线刻出毛发。耳坠的装饰题材取自民间流传的玉兔在月宫捣药的美好神话传说,构思巧妙,用料精当。
另外,还有用于玉带上的兔形饰件和腰间佩饰用的兔形蹀躞佩。国家博物馆藏的这件元代双兔玉带饰件(图4),长5.6厘米、宽2.4厘米,白玉,温润,长方形,器镂雕双兔一前一后嬉戏追逐。前面的兔子回首观望后者,中间有植物纹相隔。这件玉带饰件背面有可供穿缀的鼻穿孔;蹀躞是唐代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蹀躞佩就是挂在蹀躞上的佩饰。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这件兔形蹀躞佩(图5)为唐—宋时期,兔子成伏卧状,两耳向后贴于身体,四肢成俯卧状,兔唇向前伸,仿佛嗅着什么。尾不明显,可能制作成蜷曲状。兔身下雕有一环用于悬挂。
(三)镇纸
宋代玉兔中最著名的就是南宋史绳祖墓出土的玉兔镇(图6)。这件玉兔镇,白玉质地,长6.7厘米,高3.6厘米。兔作俯卧状,双目前视,眼、耳、腿、尾灯部位用勾撤法作出轮廓,以细密的短阴线刻出兔毛,写实感很强。另有1989年西安市东郊韦美美墓出土的镇纸和1979年西安市东关景龙池唐兴庆宫遗址出土的镇纸都用汉白玉制作,扁长方形,在镇体上雕琢伏卧兔子。
(四)与其他形态结合的摆件和佩饰
兔形玉饰和其他形态结合使用,作为肖生玉摆件和佩饰。下图所示的由白玉琢成的十二生肖,坐姿,头为生肖,身为人形(图7)。每件高约6厘米、宽3.3厘米、长4.4厘米 。兔头人身玉摆件见(图8)所示。还有一款玦形玉兔龙(图9),高4厘米,宽3.8厘米,厚1.4厘米,玉青绿色,温润无暇,做工精美绝伦,造型逼真。首尾卷曲如玦,玦口平齐,尖长耳,双圆眼突出,下有鼻翼,颈部有一小孔,供穿佩用。最具特色的是,兔唇刻成裂唇状,非常逼真。
二、兔形玉饰的材质
商周时期兔形玉饰的兔子形态各异,充满灵动之感。材质上来说大多使用白玉砣刻。随着发展和朝代的更迭,玉兔除了使用白玉以外,还有青玉、青白玉和水晶等等。
(一)白玉兔
这件白玉兔(图10),是殷商时期的作品,长3.7厘米,高2.5厘米,厚0.9厘米 。白玉质,玉质晶莹剔透,局部有褐色沁斑,腿下隐蔽处残留些微青铜器绿色锈迹。这是一只砣刻精美的白玉圆雕玉兔(图10),殷商晚期玉兔的砣刻数量,似较殷商早期为多,其中有不少往往用当时希贵的白玉砣刻。这大概也说明兔子在3000多年前多数也是白色的。
(二)青玉兔
这件宋代青玉兔(图10),长3.5厘米、高2.6厘米、重26克,圆雕。兔作伏卧状,双目前视,腹部左右横穿衣孔。造型生动,简洁,与浙江省衡州市王家乡瓜圆村史绳祖墓出土宋代玉兔有相似之处。
(三)青白玉兔
东汉时期的兔形玉饰非常罕见,这件东汉时期兔形玉饰(图11)为青白玉,有褐斑。高2.5厘米、长4.5厘米、宽2.5厘米,圆雕。凹睛伏耳,曲肢短尾,作俯卧状。腹下部有一横钻圆孔。
(四)水晶兔
安徽省青阳县新河镇光荣村滕子京家族墓出土的1对宋代水晶兔(图12)。长2.2-2.23厘米、宽1.2-1.3厘米、高1.7厘米,圆雕,透亮,无色。兔形体丰满,蹲卧,双眼前视,两耳竖起,前后足微弓起。用粗阴线勾勒身体的各部位,线条粗犷简练。无尾。兔背对钻一孔。
(五)嵌宝石玉兔
嵌宝石玉兔顾名思义就是用各色宝石镶嵌在玉兔身上,称嵌宝石玉兔。这件清代嵌宝石白玉卧兔(图13),高8.5厘米、长13.3厘米、宽5.1厘米,玉色青白,有烤色,是立体圆雕卧兔。长耳,足于嘴前,嘴衔灵芝,短尾,身体上局部阴线刻毛,灵芝上嵌有宝石、彩石八粒。兔眼以粉碧玺镶嵌而成,兔为传统玉器题材,宋代遗址已有出土,此作品较前代作品更为生动。
有的还用红宝石装饰兔子的眼部,称红睛白兔。红睛白兔,古书多有所载。晋人《古今注》:“(汉)成帝建平元年,山阳得白兔,目赤如朱”。这件白玉红睛双兔(图14),清代作品,高1.9厘米、 长5.2厘米,以羊脂白玉造白兔,兔身重心后移而短颈前伸,直耳后竖而东张西望,充分表达了幼兔乳香未脱,初见世面,对世界充满好奇之心的机警神情,形态憨稚,玉人意犹未尽,觅得上佳血红宝石镶兔睛,既贴切传神,又有画龙点睛之妙,其红白相间,相互照映,更添十分灿烂,而足以傲岸同侪。赞曰:兔白睛红,摄人心魄,形影相随,情动于中。质纯工精,天开绝响,真体内充,横绝古今。
三、兔形玉饰的制作工艺
玉器制作工艺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兔形玉饰的制作工艺也毫不例外。
殷商早期玉器中玉兔圆雕作品远较平雕作品少。到了殷商晚期,圆雕的玉兔数量开始多了,玉兔的形象相对殷商早期也要写实得多。殷商晚期玉兔无论是平雕还是圆雕,兔子的嘴都刻画得非常仔细。两条短斜线,刻画出兔子的“三瓣嘴”,这一做法,符合殷商玉器的一般艺术表现手法,即突出、夸张习性特征。殷商晚期玉兔的另一个砣刻特点是眼睛:眼睛绝大多数是圆形,很少砣刻成“臣”字形或平行四边形,圆雕玉兔一般都砣刻成凸起的圆眼睛。
西周玉兔的造型与殷商时期玉兔有些相似,但在其他方面则又有许多明显的差异。此期玉兔较殷商玉兔扁薄和短,且纹饰较简,一般只琢出兔形器的圆目、足与身之间的分界线和爪纹等,其亦有玉兔仅有造型而无一处纹饰者,这与殷商玉兔纹饰较繁复,甚至有些纹饰与兔无关系 ,但也琢在其上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纹饰皆用单条阴线琢制,迄今未见有用双钩纹饰者,这与殷商期玉兔大多以双勾法琢纹亦有所异。
兔形玉饰至春秋时已很罕见,并一直到魏晋南北朝,及至隋代,玉兔复又出现,并延续到唐宋。宋以后,玉兔亦很少见,到清乾隆时期,琢玉工艺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琢制的兔形玉饰也最为形象、生动,雕刻技艺也更加成熟。玉器制作工艺包括平雕、圆雕、镂雕、浮雕、掏雕,有的与阴线纹结合。玉带板多为双层镂雕。玉器上嵌宝石工艺盛极一时。
有些玉器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设计的需要选择地适当保留一些玉皮,形成“巧作”,又称“俏色”。也就是根据玉石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体,进行因材施艺的一种艺术创造。兔形玉饰也有这类作品。例如,国家博物馆所藏的辽金时期的白玉巧作双兔望月饰件(图15),宽6.9厘米 ,高5.1厘米,重68克。白玉俏色,立体巧雕。以白玉本色雕刻双兔、月亮及洞石,而以黄色玉皮雕成金黄色的柞树和植物。深秋之夜,树叶金黄,柞树下面一对玉兔翘首蹲坐,仰望天空,月亮渐渐爬上山坡。作品极富艺术性,呈现出一派温馨恬静的田园风光。
另一件元代巧作猎兔饰件(图16),长6.6厘米,宽5.3厘米,重50克。白玉,有黄色皮。片状,椭圆形,减地凸雕一兽擒住正在觅食的小兔,兔的后脚被兽咬住,前肢扬起,似挣扎状,弱肉强食的情景栩栩如生。树木由黄色玉皮巧作。背面有鼻穿孔,侧面是绦环,已损坏,应为腰饰。
兔形玉饰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今人对玉器鉴赏和收藏的热衷将推动兔形玉饰的新发展。相信,未来雕刻名家和工艺师们将会雕琢出更精妙的兔形玉饰,兔形玉饰的研究也将越来越深入,从而促进玉饰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