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科考、入仕、失意、辞归,是中国古代许多文人生命历程的通常模式。读书入仕则“兼济天下”,展示济世之才;失意辞归则“独善其身”,找回自己的精神世界。“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燮(1693-1765),也必然循着这样的路子书写自己的人生。
乾隆七年(1742)郑燮到范县任县令,十年冬奉调潍县。十八年(1753),六十岁的郑燮因得罪上司而决然辞官归里。离任时,他有一幅公之于众的题诗画曰:“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跋语开头是“予告归里”四个字,表明他对从政已完全没有兴趣。当然,将意愿变为决定,是个渐变且痛苦的过程。早在乾隆十四年(1749),他因请赈被上司记大过,心境甚不痛快,就有辞官之念。他大叹“十年盖破黄绸被,尽历遍,官滋味”,无比厌恶腐败的官场,《思归》、《思家》等诗作油然而发。本文介绍的这幅作品,是郑燮在潍县任上所作行书“船中人”诗卷,诗言中不难看出他思退归里的复杂心情。
郑燮行书“船中人”诗卷现藏于扬州博物馆。宽17.3厘米,长140.5厘米,纸本。落款“板桥居士郑燮书于潍县”,钤印“潍夷长”、“郑燮之印”,均白文。全篇书写七言绝句十五首,其中四首为自撰,其余十一首均选引古代名人之作。此卷可谓郑燮书法精品力作,“六分半书”的典型代表。通篇章法错落有致,结体大小、动静、正奇、粗细自然生动,神清气爽,贯通流畅。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诗卷的精神内涵。郑燮在书法作品中选录他人之作是常有的事,如录董伟业《扬州竹枝词》85首,录怀素自叙,录曹操诗等。郑燮选录他人之作是有的放矢,精心筛选的,目的是借他人之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笔者将此卷所录十五首诗大致分为四部分,即寄情田园、友人情怀、淡泊名利、思退归里。通篇诗文的宗旨是退出官场,找回自我。现对此卷四层含义分述如下:
一、寄情田园山水,向往纯朴民风
枣花初落路尘香,燕掠麻池乍颉颃。
一片黄云飞十顷,卖瓜棚下午风凉。
(第二首,引金· 郭邦彦《村行》之一)
茶香酒熟田千亩,云白山青水一湾。
若是老天容我懒,莫年来共白鸥闲。
(第七首,自撰)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第十四首,自撰)
这三首诗为我们呈现出一派惬意的景象。路尘渗透着枣花的芬芳,燕子你追我赶竞相飞翔,金黄色的稻田一望无际,卖瓜人正在棚下歇凉。山水白云之间,有茶香酒熟丰田,真想置身其中,享受那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江口岸边是土墙茅屋,门前种有一树紫荆,怀春少女期待着男儿前来饮茶。这是一幅田园山水画,也是一幅民间风俗画,画面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纯朴民风,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三首诗也体现了郑燮亲农、重农的思想,对寻常百姓的关爱和对民间习俗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一个在外乡履职又内心纠结的人,对自己家乡故土的思念之情。
二、珍惜友人情怀,崇尚才情诗意
四十年来海上游,水清鱼见不吞钩。
钓竿砍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
(第六首,引唐· 船子德诚《船子和尚拨棹歌》中一首,略有改动)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第九首,引唐· 韦应物《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
远公沽酒醉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第十首,引宋· 苏东坡《戏答佛印》)
裴相功名冠四朝,许浑身世落鱼樵。
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
(第十二首,引宋· 陆游《读许浑诗集》)
先生结屋绿岩边,读易遥知屡绝编。
不肯采芝惊世俗,恐人谤道是神仙。
(第十三首,引宋·陆游《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四首》之一)
这五首诗表达了文人之间的真挚交往和崇尚儒释道思想、苦读济世的高雅风尚。正如诗文所述,参禅悟道就像垂钓一样,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续努力,坚持到底,不计较得失,终究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此生能结识文人诗友是一大幸事,抽空造访诗友而未遇,实为憾事。但是看到诗友居住的环境,“门外寒流雪满山”,方知他的诗作构思为什么如此清澈凉爽,入骨三分了。往日高僧慧远破例以好酒迎接陶渊明,今日佛印用美食款待东坡。想到自己和许多文人一样,如此单纯热情,如蜂酿蜜般的辛苦,又为了谁呢?许浑虽出身低微,但诗文才学绝不逊于裴度。朱熹修书院,育人才,读经书不计其数,这种执著精神在于济世救民,而不是学仙避世。由此可以看出,郑燮对昔日好友挚交的无比眷念,对那些潜心读书做学问的人的赞赏和崇敬。他很想摆脱当时的官场深渊,重新回到故交好友的怀抱。
三、不被名利牵,坦然复无惊
船中人被利名牵,岸上人牵名利船。
江水滔滔流不息,问君辛苦到何年。
(第一首,自撰)
红藕花多映碧阑,秋风初起易凋残。
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
(第三首,引元· 黄庚《池荷》)
得福常廉祸亦轻,坦然无畏复无惊。
平生秘诀今相付,但向君心可处行。
(第四首,引宋· 陆游《书室名可斋,或问其义,作诗告之》)
这三首诗告诉人们,人生苦短,即便是花红叶茂,也有凋谢之时。因此决不要被名利和地位所牵,为功利执著太不值得。人不能过于贪婪,福祸喜忧是常事,要顺其自然,泰然处之,适可而止,不能苛求。古时官场就是最大的名利场,尔虞讹诈,钩心斗角,郑燮早已厌烦了这种无聊可怕的生活,这是他弃官回乡的重要动因。
四、刚被知住处,秋来多归思
一池荷叶衣无尽,满地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却移茅屋向深居。
(第五首,引唐· 大梅法常禅师《几度春秋》)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第八首,引清· 禹之鼎《王世桢放鹇图》题诗)
一间茅屋在深山,白云半间僧半间。
白云有时行雨去,回头却羡老僧闲。
(第十一首,自撰)
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
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
(第十五首,引唐· 李商隐《东还》)
四首诗概括起来大体表达了郑燮这样的心情:对于表象上的衣食无忧和被人注目,我并不感兴趣,深居简出做自己爱做的事,才是我的本性所在。象陶渊明这样的人,本来就在世俗之外,偶尔与外界接触,最终还是归隐山居,过他“开笼放鹇”的生活。多么羡慕那种似僧似仙的精神状态啊,难道循道家思想,超脱逍遥不好吗?自己本来就有仙才,常年以来一直梦幻这样的状态,但现实中怀才不遇、官场腐败又折磨着我,还是回头去找昔日的师长和好友吧。这四首诗是十五首诗中的核心部分,中心思想就是厌倦黑暗的官场,期待早日辞官归里,过他自己从心所欲的日子。
郑燮行书“船中人”诗卷通篇没有出现“辞官归里”四个字,但不难看出郑燮对行将辞归,转变生活方式的强烈向往。十五首诗的四层含义,即寄情田园、友人情怀、淡泊名利、思退归里,是郑燮在官场中反复纠结、挥之不去的心理反应,且这种心理反应的程度与日俱增,逐步在自己头脑中占支配地位,最终促使他决然辞官,重归故里。这确实是一个释怀的选择,从此可以摆脱相互倾轧、争名夺利的腐败官场,自由放松地幽闲在田园山水之间,和挚友一起畅所欲言,吟诗作画,尽享文人的优雅和愉悦。郑燮将这十五首诗组合在一起,绝非随意、偶然,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其核心就是思退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