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0日至10月21日,为配合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西区二期地块开发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完成发掘面积1300多平方米。考古发掘过程中,主要发现有东汉土坑墓1座、南宋建筑基址(柱基)1处、清代土坑墓4座、清至民国时期水井4口;出土完整及可复原遗物559件。
东汉土坑墓葬系在宁波老城区(明州罗城)范围内首次发现,其上被宋代遗存叠压破坏,侧面被一条冲沟打破。墓葬残长280厘米、残宽330厘米、残高50厘米,无棺椁,底部铺有木板。随葬器物放置于木板之上,主要见有陶罍、瓿、壶、罐、钵的组合,另见有“大泉五十”铜钱1枚。
南宋建筑基址(柱基)叠压于明代文化层下,已发掘部分东西长33米,南北宽18米,发掘时共揭露出21个承重柱基,由北至南分为五排,其中第一、二排各7个,第三排3个,第四、五排各2个。各柱基间距2.1~4.8米不等。柱基做工比较考究,系先在平面上挖边长1.3~1.5米左右、深约0.3米的方形基槽,在槽内打下5~13根长2米左右的木桩,桩顶砌毛块石,片石填缝,石上筑一层泥土一层瓦砾的间隔夯层,泥土层厚13~15厘米,瓦砾层厚8~10厘米,内含南宋青瓷碎片等遗物。泥土与瓦砾间隔夯层覆盖全部的21个柱基,连成整片基址,然后再在柱基之上放置不规整的石板或垒砌一层毛石。类似做法的柱基遗迹在宁波城区的南宋天封塔塔基发掘时曾有发现,但从此次发现的柱基排列方式并结合地方文献记载分析,基本可排除该柱基遗迹为塔基的可能,其功能与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按历史文献记载,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在今宁波地区设立明州,以境内四明山为名;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自小溪(今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迁至三江口一带,至今已近1200余年。此次宁波老城区(明州罗城)内东汉土坑墓葬与南宋建筑基址的发现,为研究宁波城市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李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