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是一种古代的盛酒器,还用于温酒。见于战国,盛行于汉晋。 这件铜樽1933年4月出土于南阳县石桥镇汉墓。通体鎏金,盖面和腹外壁饰有两周精美的鎏金花纹。鎏金花纹带皆以自然的白铜为衬地,鎏金而成的图案为繁密而流畅的金色流云纹,珍禽瑞兽出没云气间,形象可辨者有应龙、羽人、鹿、朱雀、飞雁、独角兽等,纹饰流畅而有生气,雕刻精细。
两汉社会,神仙思想弥漫,企盼长生不老是人们普遍的愿望。地位越尊崇、生活越优越,期盼就越强烈。体现升仙祥瑞观念的各种造型形象充满了生活环境,飞虎羽人、神兽瑞鸟等纹饰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艺术表现题材。这件樽以鎏金工艺刻画出绚丽多彩的纹饰图案,生动地反映了汉代长生不死、羽化升仙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
该樽出土以后备受重视,对于它的保护,还发生过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该樽1933年出土以后即被南阳民众教育馆征得。抗战时期,日军侵凌南阳,城内百姓四处逃亡。南阳民众教育馆的刘玉奇同志为保护这件十分有价值的文物,独携此器流亡各地。路上遇到日军飞机轰炸,他就将此器压入身子底下保护。后来逃到南召县南河店镇,他觉着随身携带极不安全,就将此器埋入一农户家的院子里,直到抗战胜利,才带回南阳。解放后,此器由民众教育馆移交南阳市文化馆。1959年10月,南阳市博物馆成立,此器又被移交给南阳市博物馆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