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河南收藏网“名胜古迹”栏目记者途经“周武王同盟之山”,说明来意,在景区人员大力协助下,拍得如下照片。
其实,多次经过这里,常想没什么好看的。
今日一看,才知道:《周武王同盟之山》的确很漂亮!!!
周武王同盟山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东北3公里处,有一高20米的土台,面积约3.75万平方米,即“同盟山”,上建武王庙。庙左有太公校阅台,右有饮马池。《获嘉县志》记载:“同盟山在县东北五里,相传武王伐纣与诸侯同盟于此。”清代《重修周武王庙碑记》载:“邑之东北七里许有土岗。韩诗外传:周武王伐纣之时大会孟津,戌午渡河,遂于此观兵焉。故左有校阅台,右有饮马泉。”说明周武王伐纣时曾路过这里,并在此修武练兵,故修庙以志纪念。武王庙始建于周末,元末毁于兵火战乱,明代重建,清至民国多次修葺。武王庙南北长175米,东西宽100米,轴线建筑自南至北有山门、拜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厢房。庙内现存历代碑刻20余通,唐代槐树一株。武王庙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所修,后殿(即玉皂殿)为明代建筑风格。
距今3000余年前,武王率领伐纣大军浩浩荡荡从孟津渡过黄河,连战连捷,到达获嘉县时,已近朝歌南郊牧野边沿,便命部队安营扎寨。获嘉县原是殷都南郊的属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是殷都通往周围的必经之路,纣王曾把它作为军事重地。武王顺应民心,起兵伐纣,许多小国纷纷响应,连纣王原来管辖的许多诸侯,都出兵讨伐。
同盟山原是一个黄土堆。因为它地处平原,四周一马平川,显得地势高耸,鹤立鸡群了。它的形状又象一团掉在地上的面疙瘩,人们又叫它“疙瘩山”。武王的兵马刚扎下寨时,忽听将士来报:“西面发现追兵!”武王登上疙瘩山一看,果然看到西边扬起七八股漫天烟尘,黑压压一片人马,军旗如林,迎风飘扬,直奔伐纣大军而来。武王命一大将前去察看,并令:“是纣军全歼不留,是友军以礼相待。”一会儿,大将带着八个身佩宝剑的人飞马而来。原来,这是蜀、微、庸、 、卢、濮、彭和姜八位小国的首领,亲自带领人马参加伐纣。
姜太公屈指一算,对武王说:“参战的大小诸候已汇集了八百。”武王欣喜异常地说:“八百诸侯相助,伐纣必胜也。”武王就在疙瘩山上与八百诸侯结成同盟,共商伐纣大计。八百诸侯为表同盟伐纣的决心,各自带着自己的将士,一人捧一捧土撒在疙瘩山上,把小小的疙瘩山堆积成了方园几百亩,高五六丈的大土丘,站在上面,东可望牧野,西可望孟津,当时起名为“同盟山”。
伐纣胜利后,人们为了纪念武王,在同盟山上建造了武王庙,竖立了功德牌坊,把他发布军令的地方叫“武王点将台”,操练兵马的地方叫“演武场”。从此,同盟山成为景色优美的获嘉县八景之一,有“同盟夕照”的美称。古人有诗赞曰:适意同盟逸兴败,西风回首夕阳斜。一树霜叶留夕照,几处烟村噪墓鸦。野色苍茫迷客路,笛声呜咽有人家。停骖此际怀周武,目断长空送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