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是中国画技法的一种。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说:“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言下之意,不用心即为写意。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用笔有简易而意全。然古往今来,但凡写意国画者,无不用心去感受艺术,即“度物象而取其真”,国画家王少华是其佼佼者也。
王少华,1963年4月出生于福建漳州。1986年加入中国美协福建分会,1997年任漳州画院副院长。擅长国画,山水画浑朴自然,写意花鸟简约灵动。多次参加国内外美展并获奖,艺术简况收入《当代中国美术家人名录》、《当代文艺界名人录》等,著有《王少华画集》、《王少华水墨画选》、《珏楼随笔》。现为漳州市美协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市青年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市政协常委,民革福建省委委员、漳州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艺高胆大,年轻有为,便是对闽人王少华艺术人生的高度概括,我们不妨走进他那寄托无限深情的翰墨世界。
闽南山水,领进艺术殿堂的第一道门
日照湖水绿, 霞飞山花红。
蕉黄荔枝丹, 麦熟稻花香。
月升中天上, 临湖好梳妆。
我爱南乡美, 安谧胜天堂。
这是一首描述九龙江旖旎的田园风光的民间诗歌。九龙江畔蓝天白云,山青水秀,茂林修竹,鸟语花香,山泉溪石嬉戏,清风绿草玩闹。王少华生于斯,长于斯,从小感染于浑朴灵旷的闽山坳中弯弯的小道和沟壑里清澈的山泉隐藏着的一种高亢奋发、奔腾博大的气息,感染于秀明山坡上的果林梯田及树荫下的简朴的农家蕴含着的无穷真趣和勃勃生机,感染于纯净的大自然艺术。
那时候,王少华总是流连忘返这山山水水,沉醉而不知归路。一朵小野花,一团舒卷的白云,一只歌唱的小鸟,都带给那颗年幼纯真的心以浮想联翩……“我总为自己不能留住这美好的景观而扼腕轻叹,也时时勾起我追记描摹的念头”,王少华如此追忆着自己的童年。就是这样,是大自然让他发现了美的所在和艺术的真谛,带他跨进了绘画艺术的第一道门,激发他创作的源泉。
师从黄稷堂,披星戴月终有成
高中毕业后,王少华师从乡贤黄稷堂,成为黄老晚年的入室弟子。黄稷堂是福建省著名的国画家,文革期间屡遭迫害,后得彭冲等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得以继续发挥余热,在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的水墨花鸟画登峰造极,创作出一批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黄稷堂对家乡漳州的艺术充满热爱之情,他积极斡旋、筹办漳州画院,并出任首任院长。其画作笔墨凝炼、形神生动,尤以花鸟画为最,国画作品《梅》、《竹》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年代就学于上海美专,受业于刘海粟、潘天寿、诸闻韵等名家大师,艺术造诣勇猛精进,颇得诸师赞誉。后以优异成绩于上海美专毕业后即回归漳州执教。先生的画艺、人品在当代福建文化界可谓领一代风气之先,有口皆碑。
黄稷堂把上海美专新的美学思想传授给学生,教导学生要多学习美学理论;多观察客观事物,多作写生,多练速写。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恒闻芳气,久而不闻其香,化与之同也。王少华随同黄老先生学画四年零九个月,虚心求教,苦心历练,加之耳濡目染,书香门第的熏陶,终得老先生的真传。与王义忠、侯镇华两位同辈得先生亲炙的师兄弟,俱为漳州画坛各具声色的好手。“寥寥几笔好传神,莫把繁枝扰性灵,”黄老当年的自题咏诗,现在恰恰可以用来形容王少华的国画了。
1985年5月来到漳州画院,继续学习,走未竟之路。两年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陶醉于五彩缤纷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里。“悟出需以全身心地投入生活,真切体味自然的万种风情,从现实生活中采撷动人的景物,用心灵的律动去构成自已的艺术空间,才能创作出感人的画面。” 几经拼搏,王少华的汗水与墨水交织一起,绘成一幅壮丽、意趣盎然的水墨图,也点燃人生的辉煌之光,因其才能出众,他被任命为漳州画院副院长。同时他把画品与人品统一起来,其为人处事、组织管理能力尤为突出,他得以走上行政管理岗位,一个高中毕业生,因艺术而改变其人生,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化腐朽为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