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博物院的馆藏珍品中,白玉耳杯以其光润晶莹,富丽端庄的造形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件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国宝,从中原传入边鄙,行程万里,堪称汉魏玉器之精粹。
耳杯由和田玉磨制而成
据博物院副研究员张淑华介绍,这件白玉耳杯发现于我省集安县城的一个粮库里,那里是高句丽时代一处重要的建筑遗址(梨树园南遗址)。1958年8月,粮库的工作人员在平整晒粮场地时,发现了这件玉器珍品。
专家从遗址的规模及出土遗物推测,这里可能是高句丽时期的官署或王室贵族的原住址,其年代大约在高句丽中期。经专家鉴定,此白玉耳杯是用新疆和田玉的核心部分磨制而成,磨工精细,造型优美,光滑润泽,玲珑剔透。杯高3.2厘米、口长13、口宽9.5厘米。杯口呈长椭圆形,长边两侧各附一长条抹角微微上翘。
据推测是汉代宫中之物
据介绍,这种造型的耳杯在汉代也称为“羽觞”,主要用于盛酒或羹,既可做食器,也可做酒器。从玉质、做工和形别看,这件白玉耳杯应该是汉代高级工匠的杰作,可能是汉代宫中之物。
这件白玉耳杯的形别大小与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料耳杯非常相似,专家推测,这件白玉耳杯应是从中原传入高句丽的,时间约在公元二三世纪。这件埋藏了两千多年的白玉耳杯,堪称汉魏玉器之精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