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年前的“夜明珠”市场可谓热闹非凡。那个时候,一颗颗能够发光的萤石球被媒体在国内各地“发现”,“全球最大夜明珠”的记录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刷新一回,同时被刷新的还有专家们评估出的上亿元的天价。时至今日,“夜明珠”仍然不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但当年的疯狂已被冷漠取代。近日,发现于内蒙古的一颗“钻石陨石夜明珠”在网上公布详尽资料并寻找买家。中间人为“夜明珠”开出的价格为3000万元。而与此同时,远在广东的矿物学博士王春云也打来了电话,历数收藏界关于“夜明珠”的种种问题。此时,我们忽然发现,“夜明珠”阵阵喧嚣之后,有些问题很是值得玩味。
此次从内蒙古重出江湖的这颗“陨石钻石夜明珠”是一颗“元老级”的“夜明珠”(1992年就开始了鉴定历程),而且可能还是迄今为止仍然挺在价格高位寻求买家的“夜明珠”之一。作为“夜明珠”持有人王先生的朋友,无为女士对于这颗“夜明珠”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不久前也曾在网上介绍过这颗“夜明珠”,但同时遭遇到一些她没有想到的事情——
“夜明珠”为何无人理睬
无 为:为什么不让我说话。
我是在一个关于陨石方面的科技论坛发的帖子,想法是与大家交流一下。因为根据鉴定结果,这颗“夜明珠”的结构非常特殊,是六方晶系的钻石。按照我们地球的矿物结构,六方晶系应为祖母绿类宝石。所以当年专家推断,这颗“珠子”可能来自外太空,是一颗陨石,在鉴定证书上也写的也是“陨石钻石夜明珠”。因为比较特殊嘛,所以我也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听我的解释,最后竟然封了我的口,禁止我在论坛发言。回头我又看了看网站,我觉得我没有说任何过头的话。我觉得作为一个科学网站就应该有科学的态度,你可以不理解,也可以不相信,但是为什么不让我说话。好像一提夜明珠就是骗子。
吴增福:这颗“夜明珠”的认定有问题。
我们现在收藏界就有这个问题,炒什么一阵风。在爆炒“夜明珠”的时候,一颗颗“夜明珠”都被吹成天价。这阵风过去,人们又已经把“夜明珠”说得一钱不值了。你现在听到的说法就是:夜明珠就是萤石,萤石就是炼钢的矿物,就不值钱,是这样吗?这根本就不是科学的态度。
不过我认为,对于内蒙古这一颗“夜明珠”的认定存在问题。首先,六方晶系不可能是钻石,得出这个鉴定结果是错误的;其次,如果我们要判断陨石的话,就要提供陨落的时间、地点,或者检测到宇宙中的成分,如果这些都没有就断言其为陨石,那就是依据不足;再有,从发光的原理来讲,这颗珠子是依*强光刺激后来发光的,这种光是荧光,而非磷光,我认为,它不能被认为是“夜明珠”。
王春云:没人在意研究成果。
对夜明珠的认识一塌糊涂好像是因为缺乏研究,但实际上人们并不认真对待研究成果。
为了搞清楚“夜明珠”的问题,我研究了两年。我认为,“夜明珠”必须具备珍稀性,必须是珠而不是球,必须可以整夜发光等。在对大量的典籍记载考证与分析之后,我认为夜明珠应该就是超级金刚石。后来在论证慈禧太后随葬口含那一枚夜明珠时,我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按照来自印度的可*记录,印度300多年前神秘消失的一颗莫卧尔大帝金刚石重量为780.50克拉,而慈禧口中的那颗夜明珠重4两2钱7分。按照清制,把780.50克拉折合一下,正是4两2钱7分,分毫不差。300多年不知去向的世界著名大金刚石与慈禧夜明珠的秘密就被同时解开了。但当我拿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找到一些国内知名媒体时,那些媒体没有拿出“发现”萤石“夜明珠”的激情来,根本就不关注。直到今天,国内也很少有人知道夜明珠还有这样一种研究结果。
梁 岩:爆炒之后往往是无人问津。
收藏市场的爆炒行为常常表现为恶炒,也就是庄家在选定品种与机会之后用资金人为哄抬价格,将其推举到完全背离实际价值的高位上,另一种恶炒就是漫天要价,价格高得骇人听闻。看起来,高昂的价格让收藏市场一片繁荣景象,人气一时爆棚。2000年夏天,第三套人民币暴涨,“绿一角”被炒到了800元,可是几个月后最低跌到了50元。2004年我国发行的第一套不干胶邮票《国旗国徽》,炒家们从50元炒到130元,然而两年后的市场价跌到了30元。收藏价值有这么缩水的吗?所谓的“夜明珠”曾经被标出无数个天价,但实际上可能被有一枚以这样的价格成交。一种东西被炒离谱之后,肯定是让人反胃。
“陨石钻石夜明珠”的鉴定据称花费达380万元,而先后为其做鉴定的专家名头都不小,那么——
专家真的不可信吗
无 为:我提到专家,但人家不信。
从1992年开始,“陨石钻石夜明珠”就开始了鉴定。其中1998年到1999年的鉴定涉及了很多部门。在2000年7月,包括杨伯达、李劲松、吴国忠、杨富绪、闫一宏、李世伟、张建洪、周剑雄、林西生等在内的一个专家组为这颗“夜明珠”进行了评估,结果认定在2500万美元以上。这个鉴定过程后来被公证部门公证过。在网上我也提到了这些,但是他们对于专家并不信任。
吴增福:专家说过很多错话。
在夜明珠的问题上,专家、教授、博士等出面说了很多话,其中很多是明显的错话。以多名专家联名进行评估,这种形式也并不可取。虽然这些专家名气一般会很大,但各自有自己的学科所长,一旦进入了自己所不擅长的领域,就可能会出现问题,而一旦出现问题,对于专家的可信度就是一个打击。
王春云:评估体系有问题。
现在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我们的专家常常在没有研究的基础上发表看法,而我们的评估体系也很成问题。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我们风风火火地忙着为不断冒出来的“夜明珠”做鉴定的时候,美国某评估机构开始关注国内的亿元萤石“夜明珠”,向国内的评估机构打探情况并认真询价。后来,国内评估机构给对方报出了10万元的卖价。结果美方断然放弃了与我们玩“夜明珠”的游戏。从过亿元的评估到10万的卖价,如此的价格差距令对方感觉到我们国内在评估体系上毫无依据。这是国外评估机构在“夜明珠”问题对国内玩家评估机制的质疑,而缺乏依据的评估最终伤害了收藏市场与收藏者。
梁 岩:成也专家,败也专家。
国内的收藏启动时间还比较短,大多数收藏者有收藏热情、收藏爱好,但是专业知识与收藏素养还有欠缺,是迫切需要专家来指导帮助的。我们很多的专家也在这个时候从研究的幕后走到了前台,极大地活跃了国内收藏,给了收藏活动以引导和推动,功莫大焉。但是,由于专家资源极度稀缺,而约束机制又不能到位,一些鉴定、评估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一些不珍惜荣誉的专家也为利益驱动,做了损害专家整体形象的事情。
在学术研究与市场之间,专家与收藏之间其实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
学术研究跟不上收藏
吴增福:收藏走在前面。
其实一些专家讲错话未必是有心的,这其中有一个大家都忽略掉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专家的研究落后于收藏,跟不上实际的收藏需要。现在很多研究者还沉浸在书斋当中,知识更新速度慢。比如,这两年矿物收藏逐渐变热,前两年已知矿物还是3000多种,现在是5000多种。原来矿物学是一个自然科学的范畴,但是现在已经与社会科学密不可分。收藏正是站在这个结合点上,时刻面对这种变化。与站在“一线”的收藏相比,很多的研究者就没有弄明白这个关系,远离了实际。
王春云:专家也会一无所知。
我进入夜明珠领域研究是从看到一颗颗萤石“夜明珠”被不断贴出天价标签开始的。当时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人是不是疯了?萤石这么不值钱的东西怎么一夜之间变成了夜明珠,又怎么可能卖出上亿元钱?但是,夜明珠到底是什么呢?我非常期待能有一些切题的说法出来,能有研究夜明珠的论文出来,但是,直到夜明珠的风潮过去,我始终没有看到一篇关于夜明珠的有建树的论文。换句话说,当“夜明珠”在收藏市场涌动的时候,众多专家根本不知道夜明珠是什么。
梁 岩:收藏市场进步了。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收藏市场刚刚启动的时候,那时人们几乎是奉专家为神明的。只要是专家讲话,几乎就被认为是真理,但是现在好像已经变了。我觉得,第一,这说明收藏市场在不断进步,收藏者在实践中走向成熟;第二,我们的收藏市场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这种发展表现在观念的更新上,也表现在知识的更新上,你跟不上这种变化就会落伍。那么,收藏市场的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想,以前的专家多来自于国家文博部门、高等院校,但是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专家队伍进一步分化,另一方面,更多民间的基于收藏实践的收藏家将伴随着市场成长起来,他们将成为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喧嚣中得到教训,从热炒后收获理智,其实收藏市场就是在跌宕起伏中走向成熟,而懂得总结的人将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