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金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美术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 美术师。
应书画界同仁之邀,王金岭来威海进行文化交流。6月3日,在先生下榻的宾馆,我们采访了这 位长安画派的继承者与代表人物。
王金岭,1940年生于河南新乡,1942年随家人迁至西安。
受家人的熏陶及古都风物的浸染,幼时的王金岭就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 论是父亲画在枕头、门帘上的图画,二伯父行云流水般的墨迹,还是大唐横越千年风韵犹存的遗物,都令他百看不厌、心向往之。王金岭的人 生目标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渐渐清晰了。60年代初,王金岭考入了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既得到了正规系统的教育, 又接触到了很多大师的作品。王金岭对八大山人、齐白石、石鲁三位大师推崇备至,对他们的作品悉心研摩,受益匪浅。1963年,大学毕业后 ,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王金岭被分配到东北做中学美术教师,此一去便是八年。身在异乡,思乡之苦,思亲之痛,自不待言,而最令王金 岭不能忍受的是失去了古都醇厚文化氛围的蒙养。1970年,他重返西安,等待他的却是一个维修钳工的位置。王金岭没有颓废,他干一行爱一 行,各种工作都出类拔萃。九年时间里,他由普通工人一直干至宣传干部。工作条件的转变使王金岭有了更多写生的机会。不久,他创作的国 画挂历出版了,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时任陕西美协主席的石鲁慧眼识人,将王金岭调至陕西美协。与众多画界前辈一起工作,王金岭兴奋异 常。他用很短的时间就补习了笔墨、章法、色彩的课程。从此,不惑之年的王金岭才真正开始了他的国画生涯。
坎坷的经历,使王金岭对人生有着比常人更深的感悟,也因此造就了他“雄浑险拙”的画风。“小人袭 其技,君子通其神”。大师与画匠之分只在画面后有否通神之处,而神来之笔则要以深厚的艺术修养为前提。王金岭深谙此道。他勤勉好学, 悟性很高,早在青年时代,就博览群书,并常有独到的见解。东、西方美术的差异,易经、道德经及唐诗宋词等,他都有精深的研究。他甚至 以为,易经中的每一句话谈的都是绘画。随着艺术修养不断提高,王金岭对绘画的理解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近年来,在挥毫泼墨之余,他 先后发表了十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如《中国画程式初探》、《笔墨谈》、《赋彩谈》等,从而赢得了“学者型画家”的美誉。
王金岭先生画风沉雄,笔墨恣肆无羁,能于常见题材中独出心裁,具有强烈的西部风格和东方意味。画 界人士称他的画是阳春白雪。1984年,王金岭在一幅题为“荷花”的作品中,采用淡墨画法,将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全国 引起轰动。
读王金岭先生的画,我们读到的是他的思想。他的每一幅作品都透着睿智。先生淡泊名利, 笃信“默而成之”,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能有一处安心作画的清静之地。他的眼睛盯着美术史的高度,他的灵魂在空寂中与前贤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