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阅读系列
今年春拍出现了一些值得咀嚼的现象,比如在上海泓盛春拍的油画雕塑专场上,李山的10米巨作《阅读》(十联画)拍出了2352万元的天价。
孙佩韶:这是里程碑式作品
对于李山的作品在今年上海泓盛春拍的油画雕塑专场上拍出天价,上海泓盛油画雕塑业务主管孙佩韶女士认为,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10米的巨幅尺寸是过去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比较少见的;作品的画面结合当下创作与童年记忆,是目前艺术家的创作中独一无二的。同时,上海泓盛的推广工作做得很细腻:拍卖图录精心编辑、资料完整;招商过程做得很周密。
看重李山对艺术的不懈追寻
对于李山,她强调上海泓盛看重的是他在当代艺术中的位置,他对艺术目标不懈的追寻。
她表示,李山定居上海,属于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最早为人所熟悉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所创作的政治波普艺术——“胭脂系列”。不过,早在90年代末他就意识到,政治波普只是一个时代的东西,就决定要超越政治波普。
图像符号属于他自己
她指出,李山永远在挑战自己,在变,在思考下一个课题。其结果就是他著名的“阅读系列”。她认为,“阅读系列”涉足的范围非常广阔,包括平面、摄影、行为、实验等。他的“阅读系列”的作品是鲜活的,活生生的;没有参考的东西,没有可比性。这使他在中国最早崛起的当代艺术家群体中显得卓尔不群。
李山的创作已经进入了不分种族、文化的状态,其图像符号是属于李山自己的语汇。不断求新求变,二十多年,锲而不舍是艺术家难能可贵的表现。
先放量 后暴涨——追踪李山作品的12年拍卖轨迹
从1997年秋拍到今年春拍,李山的作品在拍卖场上已经过了一个生肖轮回,其在拍卖场上经历的这12年可以按两个半程来观察:一是前6年和后6年的两个半程,经过前6年的徘徊,进入后6年的量价飙升;二是后6年里的两个半程,呈现了前3年放量与后3年暴涨的发展轨迹。
得益于辉煌的展览纪录
李山在拍卖场上的当代艺术家群体中,可谓少数几个元老一级的人物,其作品早在1997年秋拍就在拍卖场上出现,当时上海的朵云轩和北京的嘉德同时推出李山的作品上拍,结果是一件成交,一件流拍。不过,李山可谓老当益壮,前后12年中,出现在拍卖场上的李山的作品总计为650件,已成交的为450件,成交率为69%,总成交额为10450万元。其中,成交价格过100万元的共16件。
这样的拍卖数据得益于李山辉煌的展览纪录。李山最早参加展览,是1983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的“83阶段——绘画实验展览”,此后先后在1986年与1988年参加了上海第一、第二届凹凸展;随后又相继参与了一连串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展览:1989年的“现代艺术大展”,1993年香港等地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1994年第二十二届圣保罗双年展等。这些展览,奠定了李山作为当代艺术家的江湖地位。
量价配合身价逐年攀升
纵观李山作品在拍卖场上的交易纪录,其成交量的变化有明显的时间因素:上世纪90年代一共只有5件成交;进入21世纪,成交量逐步放大,到了艺术品市场开始急剧膨胀的2004年,成交量出现了连续3年翻番增长的现象:2004年当年成交57件,第二年成交106年,第三年成交210件。到了2007年,增幅才出现了逆转:当年成交减少为137件,而2008年则仅成交94件。
在成交量连续翻番的3年的最后一年2006年,才有3件拍品的成交超过了100万元,最高价是149.76万元。此后,2007年有8件作品成交过100万元,最高价是上海泓盛秋拍的《阅读》系列的作品创造的504万元的纪录;2008年有5件成交价过100万元。最高价也是上海泓盛春拍的《阅读》系列作品,创造了582.4万元的新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占据李山作品拍卖价格排行榜榜首前10位的拍品中,有一半是在上海泓盛成交的;从2007年秋拍起李山的拍卖纪录不断被上海泓盛刷新,至今上海泓盛还包揽了排行榜的前三甲。
张平杰:《阅读》是生物艺术
长住纽约与上海的知名批评家、策展人张平杰,把李山从1998年起开始的“阅读”系列,看作全新的生物艺术。
他认为,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其表现就是基于细胞融合现象的生物克隆、转基因、基因合成生物等,已经取得实用性的进展。与此同时,生物艺术也有了成功的范例,如美国艺术家爱德华.卡茨(Eduardo Kac)利用转基因技术,2000年2月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培育出了绿色荧光兔“阿尔巴”(Alba),而后又培育出荧光植物、荧光鱼与荧光鼠。
他认为,上海艺术家李山,1998年在纽约做的蝴蝶与鱼的《阅读》也是一件生物作品,只是由于生物实验室条件的限制,艺术家才注重做电脑合成和平面作品。虽然这些都不是成活的作品,但是其生物艺术语言的独特样式,却开启了平面艺术的先河。他断言,从时间上来说,李山是中国艺术家中最早开始思考基因、生物变异对于艺术关系的艺术家。
威尼斯双年展获变革基因
他认为,1993年李山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看到了美国青年艺术家马索·巴尼(Matthew Barne)的半人半兽的作品《Loughton Candidate》,使他获取了一个视觉变革的基因。由于当时中国政治波普艺术正如日中天,而李山作为政治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却认识到其局限性,实属难能可贵。
他指出,李山在1996到1997年花了大量时间阅读对基因变异与生物合成现象的文献,同时,逐步完成一个观念到思维生物艺术的转移。1998年在纽约完成《阅读》以后,他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新的生物能够取代现有的、陈旧的动物、植物、菌类及人类,得取决于人类本身。人类是否有这样的意愿,……期望人类从现有的生物地位上移动一下,接受一点生命等价及生物大同的思想。”他认为,这是李山生物作品的理论基础。
他还指出,李山的生物艺术作品大约分这几个阶段:一、生物+非生物:即用动物皮毛来包汽车或飞机等能发动的无机物;二、昆虫+哺乳动物:即把物种两级的生物基因相融合;三、用人或自身+昆虫等小生物:即把人与其他生物相融合。
他认为,2003年是一个分水岭,此后的《阅读》系列,明确了人的位置与其他生物位置的同等性。李山作品的意义正是在于打破人类对生物界的沙文主义态度,用艺术样式去接纳生物界幼小的生命。这有利于人类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与其他生物地依存关系。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他的作品几乎不再与过去或当下的人文历史挂钩,表现的是我们经验之外的生命样式;它直接受之于前沿科学的影响,它是前沿科学的艺术样式。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