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画坛有着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名家之多,画作之精一言不可以概之,不过在众多的名家之中,有两个人则是必须要提起的:一是浙江人陈洪绶,另一个则是居于北京的崔子忠,这二人可谓是明代画坛上一对并蒂奇葩,世人把称他们合称为“南陈北崔”,南自然是陈洪绶,北即崔子忠。在清代姜绍书《无声诗史》有记载:“老莲工人物,衣纹圆劲,设色奇古,与北平崔子忠齐名,号‘南陈北崔’。”综观明清绘画史,自明代董其昌开始,文人山水画逐渐取代人物画成为社会的主流,然而在陈老莲、崔青蚓的非凡的天赋和不懈探索下,日渐式微的人物画却得以神奇的重振,他们各自独树一帜的画风也受到后人的推崇。
出生于浙江诸暨的陈洪绶(1598—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又号小净名,甲申(1644年)之变后自称老迟、悔迟、弗迟、云门僧、九品莲台主者等。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4岁时即能画关羽像于巨壁;10岁左右在杭州从蓝瑛学画,使蓝瑛自叹不如。曾在杭州学府临摹李公麟的七十二圣贤图石刻,十天而似,又十天而不似,可见其天赋的个性创意。14岁时悬其画市中,已能立致金钱。以后,他曾数次赴京应试而不中,不得已卖画积钱进入国子监。但他又看透了朝政上黑暗和腐败,拂袖而去躲到他父亲的朋友——著名书画家徐渭的“青藤书屋”中,吟诗作画。又与黄道周、祁彪佳等交往。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南下,陈洪绶避乱绍兴,至云门寺落发为僧。嗣后往来杭州、绍兴等地,狎*酗酒,以画终其一生,去逝时只有55岁。
陈老莲所开创的人物画法,深刻影响到任伯年等后人,以及海派绘画。甚至可以说,现代的几大书画名家,笔下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受到陈氏的影响,他的作品历来被海内外各大博物馆视若珍宝。
此幅《出处图》为绢本设色长卷,是张大千先生的旧藏,在画卷的前后隔水都留下了他的墨宝。这幅图卷是陈洪绶在去世前一年为周亮工所作,这一年陈洪绶相继为周亮工一共创作了42件作品,《出处图》则是其中的精品。展卷之后则可见诸葛亮与陶渊明盘坐于树下正侃侃而谈,诸葛亮头戴“诸葛巾”,陶渊明则手捧无弦琴,形象格调高古,气韵不凡,人物衣袖由一根根行云流水般的线条绘就,每根线条都不另起笔,如若不加停顿似的一气呵成,而线条与线条的排列则构成了陈洪绶特有的韵味。
不仅如此,陈洪绶还赋予这幅画不同于寻常的特殊意味,画面中诸葛孔明与陶渊明分别生活在不同朝代,而陈洪绶把二人安排到同一个画面并不是一个偶然——诸葛亮的形象代表了古代儒家出仕为官的一个理想典范,而陶渊明则象征着古代文人墨客的一种隐逸情节。陈洪绶创作这幅图画的时间是公元1651年,此时的周亮工已经从曾经的明朝御史变成清朝的降臣,这对于宁死都不降清的陈洪绶来说是不能够认同的,于是他通过笔下的陶渊明(周亮工与陶渊明同字元亮)——陶渊明呼唤着诸葛亮的手势巧妙向周亮工的表达了规劝之意,这看似朴拙的画面寓意极为深刻,可谓是弥足珍贵。
而手卷前后的引首则是周亮工在福建赴任后,结识的书法家林宠和郭鼎京所抄录。二人根据画面的人物用楷书写下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而崔子忠(约1595年——1644年)出生要早于陈洪绶,比陈洪绶大24岁。初名丹,字开予,后改名子忠,字道母,号北海,又号青蜒。原籍山东莱阳,后移籍顺天府(今北京)。他早年以诗、文、书画求教于董其昌。董其昌对其人、其文、其画感到很惊讶,推许他:“其人、文、画,皆非近世所见”。周亮工则在他的著述《书影》中说:“崔青蚓不专以佛像名,所作大士像,亦远追(吴)道子,近逾丁、吴。”可见崔子忠画艺之高秒,蜚声当时画坛,,此外,崔子忠性格孤高自重,住在北京南郊偏僻处一所简陋的小院里,自甘清贫,追慕古人高士,而当时的达官贵人都希望与他结交,他却避而不见,当时有“千金难买崔生画”的说法,最后于崇祯十七年甲申明亡时因拒绝周济而贫饿的死去,这在中国画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也是因为如此,他生前难得把作品送人,故传世作品稀若星凤,现藏各博物馆现藏的作品数量不过数件,流传到民间的也更是少之又少。
崔子忠《洗象图》
这幅《洗象图》是崔子忠41岁时所作,崔子忠在画面上方自题:“从晋册五十三相中悟识此相。一说法示见,一戒龙子,一观,一驯象,一趺,一演,一自寂,一灌顶。七相,五十三相中之大者,此则七师相中之大者也。丙子(1636年)夏五月十五夕,长安崔子忠手识。” 《洗象图》取自佛经典故,也充满崔子忠的哲学思辨,整个画面气势恢宏,古劲拙朴。画面正中描绘着地上的景象,画中由白象和一组三人构成,画面左方只见为一身披红色袈裟的神僧,他右手持着骷髅宝珠,左手则是佛教中的圣物贝多罗叶,之后的僧尼以及左侧的文士与他相伴左右,只见人物形象古拙高雅,线条自是屈曲转折,强劲中不失柔美,而右侧的白象则正在享受童子们为它沐浴的快感,在他们的前方则是象征佛教的宝座。而画面的上方则描绘了天上的景象,充满装饰意味的祥云占据了画面的中段,而祥云托起的幼龙,则仿若穿越了千百年的时光,让人看到汉唐的简劲朴拙之美。画面下方则是一片汪洋,海中站立的则是红衣龙王和手捧珊瑚的龙女,他们的身旁则为昆仑奴,他们与人间天界遥相呼应,整个画面场面壮阔,气势如虹。
从图轴下方的题跋可推断这幅立轴原是清人沈世纬所藏,后又被归藏于他的同乡藏书家丁丙的八千卷楼之中,诗文可分成三部分,估计到丁丙手里的时候沈世纬和韩门的诗文已经驳落了,所以现在所见的所有诗文都是丁氏补录。
可以说,陈洪绶和崔子忠二人为明朝画坛带来了一股暴风急雨,为本来沉闷的人物画注入了清新的活力,借用清人朱彝为陈崔二人作的合传中的一句话:“人物之怪伟略同,二子之癖亦相似。崇祯末京师号南陈北崔,有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