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美拍卖公司将于4月22日举槌的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共推出“中国书画”、“中国扇面书画”、“唐云百年”以及“珠宝瓷玉文玩”4个专 场。其中的中国书画专场,共推出209件拍品。公司总经理廉亮提示记者,其古代书画部分的最大看点,是石涛的《隔岸归帆》、王鉴的《溪山渔隐》以及杨叔谦的《荷亭消暑》等名作。
石涛名作悄然面世
廉亮指出,中国书画专场最令人关注的,当属石涛作于 1679年(康熙十八年)的立轴《隔岸归帆》。这件作品不仅因其作于石涛创作生涯中宣城时期向南京时期转折的当口,而体现了石涛趋于成熟的鲜明的个人风格,也为有关石涛个人“画踪”的一段公案留下了一段不可多得的史料,尤为难得的是,这件作品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一直秘藏民间而似乎已销声匿迹,如今却悄然面世。
这幅作品历来被石涛研究者称为《枯墨赭色山水》,而见诸多种石涛作品的著录,其中包括清光绪年间程霖生辑录的《 石涛题画录》、石涛学开山之作——傅抱石1941 年编的《石涛上人年谱》、俞剑华1947年编的《石涛年表》以及徐邦达1995年的《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有趣的是,上海工美在此番推出时,根据石涛的题识“隔岸桃花迷野寺,乱帆争卷夕阳来”,而将其命名为《隔岸归帆》。题识还记载:“己未夏日过永寿方丈为语山法兄大和尚正,弟元济石涛。”著名的当代石涛研究专家汪世清,据此澄清了石涛研究中有关康熙十八年石涛“画踪”的一段公案,确认当时的石涛,并非如许多石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往来于宣城和溧水之间,而是往来于南京与溧水之间。
王鉴仿作流传有序
“清初四王”之一的王鉴作于?1663年的立轴《溪山渔隐》,据作者题识:“余藏赵仲穆溪山渔隐,后为孙少宰以定武兰亭易去,时形之梦寐,闲窗息纷,漫师其法。”由此可见,作品出自这位以摹古闻名但又自成一格的清代名家的手笔。那是时年66岁的王鉴,因其酷爱赵孟頫次子赵雍的《溪山渔隐》图,而在原作与友人交换定武兰亭多年后根据自己的记忆仿作的。专家指出,和赵雍原画相比,王鉴借用了赵雍原画的坡石组合但变换了位置,其山水草木呈现了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的画风,而其细笔勾勒的人物则线条劲挺,刻画入微,是王鉴的独创。
这件作品自晚清至今,先后经大收藏家王祖锡、两浙盐运使杜纯、大实业家周湘云、王春渠等人递藏,“文革”期间更因其主人被抄家而一度入藏上海博物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国家落实政策才发还原主人。其辗转流传的过程虽然经过了近四百年的沧桑岁月,但历代藏者对其呵护有加,因此专家确认其“品相上乘,神采焕然”。
元代名家罕见真迹
专场还推出一件元代名家杨叔谦的绢本立轴《荷亭消暑》。据文献记载,杨叔谦善画,与赵孟頫同时,延佑五年(1318)作农桑图,赵孟頫题诗以献,称旨。在此画的题签上,近现代著名收藏家、鉴定家吴湖帆也特地指出:“元人杨叔谦擅人物山水画,惟传世者最不易见。松雪斋外集载叔谦曾进所绘农桑图,帝嘉赏之云,于斯可知叔谦当时所作不轻见示于人也,吴湖帆识。” 可见这件作品十分难得。此外,画轴的裱边签,有康熙进士、善鉴别书画的鉴定家南有居士(缪日藻)的署签:“元杨叔谦仿刘松年荷亭消暑图,康熙庚申仲夏。” 指出了作品是“南宋四大家”刘松年的仿作。与刘松年一样,杨叔谦也是精于山水人物。而近现代收藏鉴定大家吴湖帆,则既确认了作品为杨叔谦的真迹,又指出了其作品的罕见与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