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收藏网欢迎您的到来!    
  荆浩乃河南济源人也!    3星级
荆浩乃河南济源人也!
作者:henansc  来源:河南收藏网     点击数:2447     更新时间:2010/8/21  文章录入:henansc

按:

北宋仁宗朝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偶五季多故,遂退藏不仕,乃隐于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

《宣和画谱》记:“ 荆浩,河内人,自号洪谷子。” 

宋徽宗赵佶编纂的《宣和画谱》上,明确记录荆浩是河南济源人。以赵佶的地位和书画造诣,他把“基本常识”搞错的可能性很小,况且当时荆浩还有传人,如“基本常识”有误,一定会有人起而反驳。

“百度百科”在介绍荆浩时是这样说的:“过去一直误为是山西沁水,实为河南济源。”

 

荆浩

 

晋豫争夺荆浩出生地

    荆浩,字浩然,五代人,生卒年不详,河内沁水(今河南济源市)人。

    他青少年时勤于耕读,博通经史,习柳公权书法,工画佛像,曾在汴京(今开封)双林院作《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壁画一幅。

    他擅长山水画,尤爱画云中奇峰立于天际。为回避政治纷扰,他隐居洪谷山,自号洪谷子。洪谷一带崇山峻岭,瀑布三叠,云拥翠柏,如同仙境,荆浩“遍而赏之”,继而“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太行景物,在其笔下得到艺术的真实再现。林州,因此成为其长期隐居、开宗立派之地。

    争夺名人出生地,自古皆有,于今尤烈。荆浩出生地自宋以来一直是悬案,一说在河南济源,一说在山西沁水。林州人支持前说,因为两者相辅相成。

    山西沁水并不甘心,当地学者做足文章,势在“夺回”荆浩。他们声称,在沁水境内发现另一处洪谷山,其周边山水环境,与荆浩《笔法记》所载洪谷山水环境吻合,且与其代表作《匡庐图》画面惊人相似,其所在中条山本是太行山延脉支系。山西人宣布,沁水境内中条山主峰历山东麓洪谷,就是荆浩隐居作画的太行洪谷,据此判定荆浩故乡为山西沁水。

    但林州人有更充分的理由“自证其说”,他们认为,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认为林虑乃太行山脉最美之处,当年正是林虑的自然美景吸引了荆浩,也正是林虑的自然美景成就了一代宗师荆浩!

    林州人还认为,宋徽宗赵佶编纂的《宣和画谱》上,明确记录荆浩是河南济源人。以赵佶的地位和书画造诣,他把“基本常识”搞错的可能性很小,况且当时荆浩还有传人,如“基本常识”有误,一定会有人起而反驳。如今河南济源建有荆浩故居,投巨资兴建了号称全国最大的“九里沟”写生基地及荆浩书画院,并多次开荆浩研讨会,济源人亦认定荆浩在林州洪谷山隐居。河南林州也曾以荆浩隐居地之名,请国学泰斗启功先生题字。

    洪谷写成《笔法记》

    今林州市唐时为林虑县,太行山脉在县西绵亘一百八十里,总称林虑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黄华、天平、玉泉、洪谷、栖霞等山,历代多有隐逸者。北宋山水大家郭熙针对此山总结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静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激赏太行有四季之美。

    荆浩长期隐居于此地,学生关仝也在此长期作画。他隐居时与外界的交往记载甚少,只知他同邺都青莲寺有联系,至少两次为该寺作画。

    邺都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北,位于林州之东,三国时为曹魏都城。当时邺都青莲寺住持和尚大愚,曾写诗乞画于荆浩,诗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他乞的画应是松石图,以崖上双松为主体,近处云烟弥漫,远处群峰起伏。

    不久荆浩画成赠大愚,并答诗:“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诗中反映荆浩甚喜这幅作品,同时透露出他的个人心境--“苦空情”。苦空为佛家语,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

    大愚所说“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何意?“六幅”可释为六张画,也可释为一张大画。按汉制,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六幅有一丈三尺二寸,也许是件屏幛画;“故牢建”意思是坚固收藏,保存完好。可能大愚原得过荆浩画,才会说“知君恣笔踪”。这就是专家们分析荆浩为青莲寺两度作画的原因。

    两人诗作中透露出荆浩作品的艺术特质,但理论性的总结,还是他隐居洪谷所作《笔法记》。

    《笔法记》中,荆浩遇一仙人得其指点解释山水画之要领:“……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可以肯定,荆浩并未遇仙,他只是把自己绘画中的顿悟借仙人之名巧妙传达。他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六要,解释用笔四势为:“筋、骨、肉、气”,系统总结了山水画的构思、构图、笔墨技法。他的山水画并非客观模拟,而是融主观于客观的能动创造,是“度物象而取其真”表现“气质俱盛”的艺术形象。他提出的从大量客观景物中选择和创造典型的理论,成为我国山水画日趋成熟的理论结晶,在我国绘画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又长于借鉴前人经验加以发展,他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唐代画家)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其绘画笔墨娴熟洗练,浓淡粗细兼用,对皴、擦、点、染等技法都有创新和发展。

    他开创出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气势雄伟,风格峻拔,为后来关仝、李成、范宽等人最终发展完成全景式山水画奠定初步格局,成为“北方山水画派”的鼻祖。

    凡山水多是因人而名,杭州因苏东坡与西施而名,绍兴因鲁迅与秋瑾而名,落魄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的一声叹息,苏州遂声闻天下。洪谷山在历史与现实中,都因荆浩闻名。

    大文学家柳宗元曾讲过一重要美学命题:“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意谓人的活动使山水自然之美更有文化内涵,更具美学品位。荆浩隐居洪谷山中,受美景触动,开创了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为后来关仝、李成、范宽等人最终发展完成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荆浩不仅是里程碑式的画家,还是杰出山水画理论家,他所写《笔法记》是我国第一篇论述水墨山水画理论作品,是水墨山水画早期阶段理论总结,极为重要。作为一代宗师,他一直被尊崇。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鸿、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都对荆浩推崇备至,而且李可染、何海霞、贾又福、龙瑞、崔晓东、陈平、王宏建等画家都多次到荆浩隐居的洪谷山作画采风,以太行林虑山雄、峻、奇、险之气势,集中表现了北雄风光,成为北方画家典型代表。”林州市文管所副研究员张增午先生道。

    2009年8月13日上午,记者从洪谷山谢公渠首入口,顺洪谷河西行l公里,抵达荆浩隐居处。荆浩隐居处已无遗迹,只有一块石碑简单书写“荆浩隐居处”。

    荆浩当年结庐于此,是坐北面南,南临洪谷河,北依龙须砦,周边有崇山峻岭,溪流迂回,清幽已极。到现在,山水林泉并未大改,只是紧临“荆浩隐居处”石碑,便是某公司开发的拓展基地,硬生生把完整山景切割。

    荆浩隐居处旁,是一座青瓦顶白墙壁的建筑,由东、西、北三座房屋组成,房屋前后有几块菜地,房主人叫郭吉林,这所房屋,是中国美院、《中国艺术》杂志社等单位的写生基地。

    我们进院讨水喝,郭吉林正和中国美院研究生席明亮在院里看画。画铺在地上,是他临摹的荆浩作品。

    郭吉林是林州人,不是画家但酷爱美术,他看到许多画家到“荆浩隐居处”写生,从“2004年开始建这个小房子,为他们提供方便”。建成后,来的画家不少。郭吉林拿出名片给记者看,其中不乏大名鼎鼎者。席明亮是利用假期,自个儿“背着行李来朝圣的”。

    大家坐在院落里,闲看周围山景,蝉鸣一阵响过一阵,心思淡至欲无。在此细读《笔法记》,一时间会感悟到很多。当年荆浩在太行洪谷山撰写《笔法记》时,曾描绘洪谷山水环境:位于太行深处,有数亩之田,并有神钲山、石鼓岩、大岩扉等地名。老郭指点院落周围山景,竟也丝丝相合,比如“龙须砦”是一孤峰,崖壁布满小石洞,如龙王发怒时吹胡子瞪眼。峰顶可登高远望。有资料讲,荆浩“登神钲之山,四望古松,因惊其异”就是指此地,这儿是荆浩作画观景的最佳去处。

    老郭讲:“2004年前,荆浩隐居处老房基还在,连院子带房子有二三百平方米,还有不少被砸碎的石碑。抗日时期,这处老房子还是完整的,是茅草做顶。再往前的历史,我也讲不清了。”

    再往前的历史,只有历代县志上的寥寥数语,金代和尚性圆曾在此修建寺院,称太平寺,元代重修,称嘉佑院,后被毁。
( 2010-5-10 ,大河报《洪谷隐居“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

荆浩的不朽巨作《匡庐图》

 

  • 上一篇文章: 一个书协主席的追求

  • 下一篇文章: 世界上最大的老子铜像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最新5篇热点文章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安阳妇好墓骨笄
     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
     龙山文化 高足灰陶盘...
     新石器时代 灰陶器盖...
     新石器时代 灰陶碗
     夏 灰陶带鋬鬲
     
     最新5篇推荐文章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字画拍卖成交价...
     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
     安阳妇好墓骨笄
     河南王庄遗址出土的四...
     唐黄釉镇墓兽 引发文...
     探秘殷墟博物馆 感受殷...
     
     相 关 文 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本站 |
      豫ICP备07003530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2006-2024 河南收藏网
    Email:henanshoucang@163.com
    地址:河南*郑州*收藏
    未经河南收藏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