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杭州余杭南湖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处对研究古人类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古代“原生遗址”。在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件四五千年前的特殊炊具——隔档鼎,古人用它来蒸食,就像现在的蒸锅。
隔档鼎“蒸一蒸”,味道不一样
南湖被誉作“聚宝盆”,考古人员在配合基本建设中,对其进行发掘,出土不少遗物。有不同时期的陶器、石器和骨器,还有大量陶器残件、器盖等。其中一件陶鼎,基本完整,直径20多厘米,高约25厘米,外表红衣,内有隔档,用来放置蒸食物。下部有一小孔,在烧蒸时可以加水。
考古队领队、省考古所研究员赵晔说,这一陶器被称为隔档鼎,是良渚时期的器物,距今约四五千年。“这样的器物当时应该比较普遍。”赵晔表示,从器物的这一细节看,古人很聪明,在生活中很会动脑筋。
湖域惊现原生遗址
考古人员还在南湖湖域发现了一块原生遗址,这让赵晔惊喜不已。赵晔说,这是湖域范围,有原生遗址的概率很小。“因为这里有两条古河道,古时的河道变迁,水患时常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原生遗址还能保存,很难得。”
考古人员将一号沙矿第二区块600多平方米划成6个探方,挖入2米多深,发现红烧土层、螺蛳壳和蚌壳土层、木构遗迹、各类器物等。红烧土层、木构遗迹均由人工营造,各类器物均属生活用具,而螺蛳壳、蚌壳是生活废弃物。基岩原来是一个小山堡,古人依托小山堡,在低洼湖域改造环境求生存。因此,经初步分析判断,这是古代“原生遗址”,迄今至少有四千年历史。
赵晔解释,红烧土层是良渚先民使用火的遗迹。而螺蛳壳、蚌壳这一层则可能是商代的历史遗迹,现在还未最后确定。
神秘木构遗迹,令人费解
考古人员在这一遗址中发现一处木构遗迹,至今仍未得出合理解释,堪称神秘。这一木构遗迹沿河道走向,有两排木桩,各有20多个,最粗的有30多厘米,其中有两个木桩上端,有明显的加工榫槽。两排木桩相距约2.5米,排列长度10多米,整齐而有规则,中间还隔有木板,填充结实的土层,由人工夯实堆积,结构非常奇特。
根据分析,这木构遗迹,既不像河姆渡时期的干栏式房屋,又不像水利设施,而且距离不长,不像一条路,或者是祭祀的地方,但考古人员缺乏直接的证据。省考古所有关专家专程赶到南湖,他们也感到费解。据了解,考古人员对这一遗址还将作进一步发掘,随着考古的深入,也许会解开这一谜团。(金毅 肖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