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窑又名阶梯窑,是利用山地斜坡所建,由若干窑室串联合成长条形窑体,其窑室和窑底均自下而上呈阶梯式,故名。有的地方因其窑室串联在一起而称串窑。
这种窑是由龙窑演化而来。在明代,福建德化产瓷区就有这种窑。后来流传到湖南、四川等地,民国 36年( 1947年)传到景德镇。当时,柴窑有 100余座,而所需之松柴日益缺乏,价格昂贵。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前身在萍乡办学时,当地阶级窑就用杂柴烧出了好瓷器。为了实验新窑烧瓷,学校从萍乡请来建窑师,在学校大门内北侧山坡上,建起了一座五间窑室的阶级窑,并取名为济陶窑。民国 37年( 1948年),由于货币贬值,烧瓷费一涨再涨,没有柴窑的琢器业苦不迭言。琢器同业公会理事陈早生、饶炳荣等,采取集资的办法,从湖南醴陵请来了王师傅,于冬季在马鞍山建起了一座五间窑室的阶级窑。第二年春,琢器窑户艾荣生,为了使本厂成型、烧制两大工艺配套,在他座落大井头的坯房里,独资建起了一座四间窑室的阶级窑。
阶级窑的结构主要由窑室、燃烧室和烟囱三部分组成,窑体总长度依据窑室间数多少而定,倾斜坡度为 18至 20°。砌筑材料为土砖、红砖、耐火砖和混凝土,窑屋为砖木结构的棚屋,费用较低。
窑室 成坯装匣待烧的地方。每间容积不等,第一间和最末一间较小,长 1.5至 2米,宽 2至 3米,高 1.3至 2.2米。中间的大,长 2至 3米,宽 3至 3.5米,高 3米。每间容积为 18至 40立方米。
燃烧室 又称火膛,设在各窑室前端的隔墙下,与窑室相通,无挡火墙,呈凹槽
圆器装坯
吹釉、吹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