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不但是艺术市场最为坚实的脊梁,更在推动收藏文化研究和中华文化传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华人收藏家具有怎样的规模?他们有怎样的历史和文化诉求?中国艺术市场将何去何从?10月8日、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上海2008华人收藏家大会见证华人收藏的新纪元。
首届大会的主题为“收藏——感知文明 怡养情致”。这一主题的设定更加强调收藏的文化,将收藏从市场交易的层面拔出,倡导健康的收藏理念,提升收藏者的个人修养。来自全球的华人收藏家、艺术家、经纪人、企业财团等六七百人到会。大会主题论坛和专题论坛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收藏家、鉴赏家近30人出席并发表演讲。 知名学者余秋雨、收藏界的“明星”人物马未都、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总经理王雁南等嘉宾的主题演讲从不通角度阐释收藏文化。大会一改通常纯粹演讲的形式,特别邀请杨澜、曹可凡两位主持人与收藏家蔡一鸣、张宗宪、邓仕勋、杨休等收藏家及陈佩秋等鉴定家、研究者对话。

会议现场
杨休:建立学术收藏体系
曾斥资6930万元买下《杜甫诗意百开册页》的收藏家杨休以“成序列,上规模,超前人,补典籍,建理论,启后学”这18个字来阐释收藏。成为收藏家需要三个外在条件和三个内在条件。外在条件即为“权”(权力)、“钱”(金钱)和“闲”(时间);内在条件则是“眼”(学识、经验与眼力)、“胆”(胆识、魄力与远见)、“善”(仁善、奉献与流传)。 在定义收藏家时,需要先确定收与藏的含义,“收”即为把散在民间的传世流散文物艺术品聚集起来,“藏”除了保存之外,还要整理和研究。即便是收藏很丰富,最终还是流散,也只能说是做买卖的小“行家”,离藏家还差很远。 杨休表示自己在收藏中,除了藏品的精美及罕见之外,更加看重历史价值及在某个艺术家创作历程中的标志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