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手工毯,曾以其精湛卓绝的工艺、独具风情的美感风靡欧洲,令众多皇室贵族为之倾心,争相购藏;中国明清皇宫显贵的家产清单中也不乏外贡的名贵地毯的身影。如今,随着国内新贵阶层的崛起,东方古董毯也与传统字画、明清家具等一道成为收藏新宠,在业界甚至有人将质量上乘、年代久远的古董毯称为“软黄金”。
东方艺韵,质量生活——西泠印社2010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首届18-20世纪东方手工古董毯专场”即将精彩启幕!
国内首届“18-20世纪东方手工古董毯专场”将推出珍贵古董毯80余条,这些极具东方古藴的工艺杰作全部由一位海外古董毯收藏家提供。该藏家传承祖业,家族世代专业从事古董毯收藏,在质量和信誉方面无可挑剔。经他挑选的这些东方古董毯均选用上等羊毛、真丝,历经数月乃至数年纯手工编织而成,其中既有精美绝伦的挂毯,质朴实用的廊毯,也有尺幅宏大的地毯,适应不同人群的审美取向和实用所需。随着时光的推移,一条散发着岁月光泽的古董毯,正以其独到的美感、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坚实耐用性,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收藏、投资之选。
作为国内首个古董毯专场拍卖的主办方,西泠拍卖首次将目光聚焦于顶级室内装饰艺术,希望能通过这场拍卖引领一种收藏理念:艺术融于日常生活。艺术收藏并不是将艺术品束之高阁,而是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藏家应该能够真正地拥有和享用艺术品,使之可见、可触、可赏、可叹:一条铺陈在家中的古董毯,既沉淀着过往岁月的记忆,也记录着此时此地的人生百态;它在不经意间将一种东方美学渗透于生活,使拥有者的生活本身也成为一种艺术。这不仅在新的时代恢复了往日中国贵族生活“讲究”的传统,也暗合了一位著名法国哲学家的箴言:“生活,是一件艺术品”。
独一无二,尊荣品味
东方手工古董毯作为一种高档的室内装饰,自16世纪开始就得到了欧洲皇室的青睐,在当时,东方地毯和中国瓷器一样,成为了西方人最熟知和仰慕的东方文明象征。进入19世纪末期,东方古董毯逐渐步入个人家居,成为居室主人生活品味和文化修养的标志。在最富盛名的东方地毯之乡——波斯(今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古董毯更是一个人社会地位与尊贵身份的象征,如果能拥有一条从祖辈传承下来的古董毯,是主人无比的荣耀。
独一无二,这是一切手工时代的艺术品的特征。如今一些意大利、法国的著名奢侈品的核心价值也正是在于保留了手工制作的传统。手工制作,就意味着稀缺性和独一无二性:稀缺是因为传承工艺的人群有限,他们对材料、工艺都极为讲究,有些材料本身就非常罕见,而某些工艺流程耗时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独一无二,是因为每个手工的制作过程都体现了艺术家、工匠的个人风格,这是无法复制的,在这一独特而有限的市场关系中,每一件产品都只是为特定的客人量身定做,而为了争取和保持有限的客源,制作者必然精益求精,宁缺毋滥;再加上设计者和编织者的个人因素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张古董毯是完全相同的。这些特征使手工古董毯先天地具有了收藏品的特质,同时也使它的拥有者获得了独一无二的身份体现。
精工细作,传承千年
东方古董毯的编织历史约可追溯至2500年前。而当我们说到“古董毯”一词时,不仅仅是指它的年代久远,更意指它在图纹构思、色彩调配、材质选用、编织技法、保存手段等各方面所达到的极高水平。
一条纯手工制作的地毯,从绘图、染线、挂经、编织到成毯后的平剪、水洗、挽穗,总共要经过数十道工序,一般耗时14-18个月才能完成,其繁复的工艺需要制作者具备出色的艺术欣赏能力、高超的手工技艺和极强的毅力与耐心。在传统手工作坊,一名织工从七八岁开始就要学习相关技能,直到适婚年龄才能完全掌握整套工艺流程。因此,在当今机械化大生产的背景下,能拥有一条真正手工打造的古董毯是相当难得的。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编结是最考验织工技能与耐性的环节。结点越密,毯面的图案就越细腻、线条就越流畅。例如我们这次专场中的一张喀桑镂空真丝古毯(图12),每平方米的结点数高达120余万个,整张挂毯所呈现的精美度自不待言。由于真丝的光泽和镂空的阴影效果,从不同的视角看去,毯面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变幻,令人称奇。原藏家将此毯装挂于居室墙面上达40年之久,可见其珍贵程度。

塔伯利兹皇家地毯
产地:塔伯利兹(Tabriz),波斯中部
年代:约20世纪40年代
材质:羊毛、真丝
尺寸:625×398 cm
出版:《伊斯兰东方手织工艺地毯》,第2页,图版3,SH.SAMEYEH PTE LTD
,新加坡,1993年。
说明:这张地毯是伊朗国王穆罕穆德?礼萨?巴列维(1919-1980)特意为
客人定制的,精美之至,可与“乾隆工”媲美。画面正中和四个角落分别是
波斯王朝的标志性建筑。整张地毯高贵奢华,尽显皇家气派,可用于室内铺
陈。
纯取天然,关注健康
一张精美的东方古董毯,可以引领观赏者的思绪回到遥远的过去,令人返璞归真,重拾一种质朴自然的生活状态。
古董毯在原材料的选用方面也非常考究,通常为天然羊毛、真丝和棉材料,不含有任何有害于人体的化学物质。对于特别珍贵的地毯,人们会选用真丝,或是世界上最优质的羊毛——克尔克羊毛进行编织。所谓克尔克羊毛,一般是指每年春天,从伊朗高原8个月左右大的羊羔的颈部和肩部剪下的羊毛,这时的羊毛纤维最长,也最具弹性。此外,羊毛还具有抗水性、防火性、耐磨性、抗噪音等诸多优点,非常适宜绿色环保的室内装潢理念。
染色工艺同样体现了天然的取向。在化学染剂出现之前,所有的染色都依赖天然颜料。大部分染料从植物中提取,其中不乏名贵的中草药材,如藏红花;还有部分染料依靠矿物提炼,价格不菲。天然染料的优点是不伤毛质,经久耐用。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大部分古董毯依然色泽鲜艳的原因。

喀桑莫塔森毯
产地:喀桑(Kashan),波斯中部
年代:19世纪50年代
材质:克尔克羊毛、真丝
尺寸:210×135cm
出版:1.《罕见的东方地毯》第一册,SH.Sameyeh着,第170页,图版122
,SH.SAMEYEH PTE LTD,德国,1982年。
2.《伊斯兰东方手织工艺地毯》,第50页,图版92,SH.SAMEYEH
PTE LTD,新加坡,1993年。

伊斯法罕羊毛毯
产地:伊斯法罕(Isfahan),波斯中部
年代:20世纪40年代
材质:羊毛、棉
尺寸:233×139cm
出版:《罕见的东方地毯》第一册,SH.Sameyeh着,第242页,图176,
SH.SAMEYEH PTE LTD,德国,1982年。
东方艺韵,雅俗共赏
尽管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手工毯并不算是纯粹的艺术品,但不可否认的是,东方手工毯与雕塑、书画一样,作为东方美学的重要载体,共同构成了美学史的重要一部分。它的审美特征体现在与其它艺术门类的互动中,也体现在各阶层人群对它的广泛接纳程度。
线条和色彩,如同毯子的经线与纬线,构成了古董毯最直观的两大审美要素。流畅而富有动感的植物纹饰,精确严谨的几何图纹,独具东方特色的“以书入画”,都是东方古董毯的主要构图元素。在这里,线条被提升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整幅画面在各式线条的穿插交迭中,达到了一种精妙的和谐,繁而不乱,变幻无穷,在看似束缚的规范中延展出自由想象的空间,这是东方的艺术,更是东方的智慧。
色彩的对比与搭配,同样是东方古董毯欣赏中的关注点。无论是朴实粗犷的游牧风格,还是典雅尊贵的皇家气派,在鲜明的主基调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色调的微妙差别,玫瑰色、洋红、深红、桔红、米色……靛青、深蓝,细腻的各色染线共同编织起丰富多彩的画面,雅俗共赏,令人惊艳。
在对东方古董毯的欣赏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对美学元素本身——色彩和线条的纯粹的追求,在这里装饰性达到了极致发挥。而正是这一点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西方美学产生了重要启迪。

喀桑克尔克羊毛毯
产地:喀桑(Kashan),波斯中部
年代:约1935年
材质:克尔克羊毛,棉
尺寸:509×314cm
出版:1.《罕见的东方地毯》第一册,SH.Sameyeh着,第205页,图版146
,SH.SAMEYEH PTE LTD,德国,1982年。
2.《伊斯兰东方手织工艺地毯》,第4页,图版6,SH.SAMEYEH PTE
LTD,新加坡,1993年。
说明:这条地毯采用了最优质的克尔克羊毛和纯天然植物染料,手感松软且
极富弹性。整条地毯浑然大气,细部的装饰又不乏灵动,具有典型的波斯艺
术特色,浓郁而喜庆的大红色正契合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体验。具有极高的
收藏、投资价值。
收藏投资,潜力升值
在不久前结束的伦敦佳士得“东方地毯”专场拍卖会上,一条17世纪中期产于波斯科尔曼地区的地毯以959万美元(约合6500多万人民币)的惊人价格成交,刷新了古董毯拍卖的最高纪录。在国内外艺术市场上,精美的东方古董毯一直是人们竞相争购的焦点。
目前,珍贵的东方古董毯多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而作为高档古董毯重要产地的伊朗,依据当地法律,4平方米以上的高档波斯地毯不能随意带出国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古董毯在市面上流动的数量。目前,古董毯流通的主要渠道为藏家之间的互通,或是现身拍场。
由于东方古董毯的稀有性、审美性与实用性,许多人在将它收纳入室的同时,也将其看作是一种收藏和投资。东方古董毯的收藏历史在国外已有几百年之久,但在当今国内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也正是这一点,为古董毯在未来的升值营造了空间。
作为当前中国南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品拍卖公司,西泠拍卖以其深厚的底藴、宽广的视野、不懈的创新精神和诚信的服务宗旨,赢得了很高的美誉度。今天,西泠拍卖亦希望通过这场古董毯拍卖会,搭建起更广阔的艺术品交易平台,接轨国际艺术市场,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新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