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澳边防派出所护送考古作业船离开南澳。
本报汕头讯 (记者陈正新 通讯员林春伟摄影报道)昨日,“南澳Ⅰ号”打捞作业平台“南天顺”在拖轮的拖曳下离开了南澳海域。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驾驶公边艇护送装载近万件出水文物的打捞船,这批文物将运抵广州,由广东省博物馆处理保护。至此,“南澳Ⅰ号”2011年阶段性水下考古发掘正式结束。
2011年的“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从今年4月26日开始,原定工期为75天。今年的古沉船遗址附近海域海况较好,也少遭遇台风侵袭,恢复今年水下打捞工作以来,作业平台上的考古人员一直在忙碌着,最后一次入水作业在7月15日。
今年的水下考古,一共打捞出水各类文物9500余件,文物类型主要为青花瓷器、陶器、金属等。
从2007年5月发现 “南澳Ⅰ号”古沉船开始,负责这一海域的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出色守护,古沉船在4年间得以完美保存。今年的打捞期间,云澳边防派出所6名官兵一直驻守“南天顺”打捞船警戒执勤。去年和今年,先后历经两次大规模考古。去年的水下打捞,共清理散落在船舱外围及部分船舱内的文物共超万件。
今年“南澳Ⅰ号”首轮投票就直接高票当选“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附:
1、"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再次启动
图为汕头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开展驻船守护工作。林春伟 摄
中新社汕头4月23日电(李怡青 林春伟 唐艳) 4月23日零时,承担广东汕头明代沉船"南澳Ⅰ号"打捞工作的工程船舶"南天顺"船在"德信"轮的拖带下,徐徐开进广东汕头南澳岛前江港海域,"南澳I号"2011年考古发掘工作再次启动。
来自广东汕头边防支队的消息称,担负"南澳Ⅰ号"守护任务的汕头边防支队第一时间跟进安保工作,由该支队南澳大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出动2艘公边快艇为"南天顺"护航。"南天顺"船和"德信"轮停留在前江港外围。上午9时许,一艘边防快艇从前江码头出发,载着6名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登上打捞船,开始驻船守护工作。
记者随汕头边防官兵登上打捞船,据船上负责人介绍,此次打捞任务将更加繁重,在75天的工期内,要将"南澳I号"古沉船上余下的古文物全部打捞出水,但今年没有打捞船体的计划。
2007年5月,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连续两天查获两宗盗捞海底古瓷器案件,缴获海底瓷器138件,从此沉睡海底400多年的"南澳Ⅰ号"向人们揭开其神秘面纱。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也从那一刻起守护着"南澳Ⅰ号"将近1500个日夜,确保了海底文物的安然无恙,也因此才有了后来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打捞。
目前已探知"南澳Ⅰ号"古沉船船长35米、宽8米,比预计长出近10米,确认有货舱16个。"南澳Ⅰ号"首次挖掘自2010年4月9日开始,考古队对其实行了大规模水下考古挖掘。2010年4月9日至7月下旬期间,水下考古队共安排300多人次潜水作业,累积水下工作时间突破160多小时,对二号舱、三号舱、四号舱、五号舱内的文物进行发掘,出水瓷器、陶器、铜器、金属器1.1万余件。
据专家判断,"南澳Ⅰ号"的年代为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瓷器主要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窑,窑口可能包括江西景德镇、福建漳州窑及粤东民窑。
2、南澳Ⅰ号出水罕有青花大盘
大图:展示出水文物青花大盘为主。小图:青花瓷碗。 方一庆 林春伟 摄
南方日报讯 (记者/方一庆通讯员/陈洪镔 林春伟)自今年4月底汕头“南澳Ⅰ号”正式启动第二阶段水下考古发掘以来,考古人员正抓住当地海域水下考古作业的“黄金季节”,加紧对这艘沉睡海底400多年的明代古沉船开展抢救发掘。
昨天,考古人员在媒体的见证下,进行了两个来小时的公开直播发掘,随着一框框青花瓷器被起吊臂从27米深的海底沉船上拉上大型考古作业船“南天顺”号的甲板,一个个器型尺寸较前一段考古所得更大的青花大盘及绘图更加绢秀的双鱼折沿盘,再次向世人展示“南澳Ⅰ号”蕴含的无穷魅力。
沉船船舱发现炮状物
昨天下午“南澳Ⅰ号”古沉船所在的“三点金”海域断断续续下起了雨,7个考古人员分批接力潜入水下27米的古沉船,进行发掘打捞瓷器,由于船体附近海域能见度仅在1米左右,考古人员主要是在S2和S3船舱进行发掘,共发掘出60多件瓷器和铜钱;这些出水瓷器基本都是以青花瓷盘、酱色龙纹陶罐、瓷碟等青花器皿,和去年出水的瓷器在器形和种类上没有太大的差别,瓷器图案仍以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符号为主。据现场专家介绍,该批瓷器仍以漳州窑为主,间或有部分景德镇瓷器,同时也不排除部分出自潮汕附近的潮州窑口。据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南澳Ⅰ号”领队孙键介绍,船上装载的炮状物体大概在沉船船舱S8、S9的位置上,目前还没有将其打捞出水;另外还有成摞的铁锅也在船舱中等待发掘。
青花大盘之大不多见
截至昨日,今年第二阶段发掘以来,“南澳Ⅰ号”考古队又打捞出水古瓷器超过2200件。据水下考古队员介绍,在进行了大量的清淤工作之后,“南澳Ⅰ号”的很多船舷都已经暴露出来,船体轮廓也基本可见,整个船体保存较好,沉船长近30米。记者获悉,在去年“南澳Ⅰ号”打捞出水文物逾万件的基础上,目前据估测船载文物可能还有近两万件,届时整船出水文物将达到3万多件,“南澳Ⅰ号”作为目前国内已发现的唯一明代晚期商贸船而言,“南澳Ⅰ号”还有可能创造我国水下考古发掘文物数量之最。
昨天出水的青花大盘体量尺寸之大,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瓷,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并不多见。
南澳Ⅰ号或与马尼拉大帆船有关
当时的“南澳Ⅰ号”将开往哪里?这艘古沉船的身世之谜一直引人遐思猜想。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介绍,“南澳Ⅰ号”古沉船可能与当时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有关。当时海上贸易已基本由西方控制,西班牙控制下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来往于菲律宾、东南亚与中美洲之间;“南澳Ⅰ号”船载商品有可能是运往东南亚,再由“马尼拉大帆船”运往美洲地区进行贸易。
将用75天打捞全部文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澳Ⅰ号”发掘与保护工作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合作,发掘队伍由北京、天津、山东、浙江、福建、海南和广东等七省市20多位水下考古和水下文物保护的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将用75天时间,将古沉船上余下的古文物全部打捞出水;而船体今年还没有打捞发掘计划,船体的打捞方案将在船载文物清空后再进行谋划,方案需上报国家文物部门评估批准,考古队将根据沉船保存状况,对沉船船体进行初步的加固和回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