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高45.5 ~ 55.3、口径45.8 ~ 52.8 厘米
1997 年新郑市郑国祭祀遗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窃曲纹铜簋
春秋
高21.5 ~ 23.6、口径19 ~ 21.5 厘米
1997 年新郑市郑国祭祀遗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周代对鼎、簋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范。文献记载,实牲祭祀或宴飨时,周王所用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士为三鼎二簋,若使用高于规定等级用鼎数,则称为“僭越”。对照考古发现,西周时期尚能严格遵守这一规范,春秋以后,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甚或九鼎的情况时有发生。郑国在春秋初年国势强盛,有过一段“郑庄小霸”时期,并曾与王室作战,射伤过周桓王。
蟠龙纹铜方壶
春秋
高63.7、长32.7、宽25.4 厘米
高66、长32.8、宽24.7 厘米
1997 年新郑市郑国祭祀遗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黄夫人”铜壶
春秋
高31.6、腹径23.8×18.5厘米
1983年光山县宝相寺孟姬墓出土
信阳博物馆藏
黄国为周代嬴姓小国,故城在河南省潢川县西北6公里的隆古。春秋时期,黄国常与随国一起抵御楚国势力的北侵。《春秋公羊传》载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为春秋早期黄国君主黄君孟及夫人孟姬合葬墓,墓葬中出土大量精美玉器、青铜器,以及彩绘漆棺和丝织品。可略窥春秋时期淮汉流域国家的丧葬礼俗与文化面貌。
“甫哀伯”铜匜
春秋
高19.9、长37、宽17厘米
1979年信阳市杨河乡出土
信阳博物馆藏
作器者为“甫伯享”。“甫”即“吕”,为姜姓国家,相传为佐尧、舜之四岳后裔,姬、姜二姓为文献记载最早、最著名的通婚部族,可上溯至炎黄时期。申、吕为周王室分封在江汉流域的姻亲诸侯国,屏藩王室南土,以阻荆楚、巴、濮诸蛮夷势力北上。“伯”为西周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之一,“享”为吕国国君之名。
“番君”铜盘
春秋
高14.8、口径34.9×34.7 厘米
1978 年潢川县刘寨出土
信阳博物馆藏
编 钟
春秋
甬钟:高26 ~ 55.6 厘米;镈钟:高48.1 ~ 57 厘米
2002 年叶县旧县乡4 号墓出土
叶县文物局藏
钟为古代祭祀、宴飨之主要乐器,所谓“钟鸣鼎食”。编钟之制,春秋为盛,少者十余件成组,曾侯乙墓所出者最为煌煌巨制,达64件之多。编钟之演奏,分旋律与和声两部,有分两层悬挂者,小钟在上而大钟在下,小钟体小音清越为旋律之用,大钟体沉声雄浑以击节和声。
束腰平底鼎
春秋
高59.3、口径57.9 厘米
2002 年叶县旧县乡4 号墓出土
叶县文物局
许为江淮间的姜姓小诸侯国,同齐、吕、申一样为四岳苗裔。故城在许昌,后又迁于叶县和城父(今安徽境内)。约在公元前504年为郑所灭,后因楚国势力复国。许自许昌迁于叶实已说明其成为楚国附庸,最后也因为依恃楚国势力不修缮与中原各国关系而在战国初年为魏国所灭。叶县旧县乡4号墓为许灵公墓,该墓所出这件鼎为三件升鼎中的一件,所谓升鼎就是形制一样、大小相次的列鼎。该鼎是典型的楚式青铜鼎,说明了许国作为附庸小国受到楚国制器风格的强烈影响。
六戈戟
春秋
长23.3、宽22.3 厘米
2002 年叶县旧县乡4 号墓出土
叶县文物局
戟为戈、矛合体武器,该戟内部作銎口,两旁各伸出三枚戈身,戈身平直如剑形,中部起凸脊,无胡。管銎表面饰精美蜷体蛇纹。此戟戈身形制与春秋时期实战用戈长胡带穿的形制已有较大区别。
第四单元 秦汉一统——大帝国的形成
秦代国祚虽短,却奠定其后两千余年中央集权王朝的大体政治面貌。一改之前的分封制国家而为郡县制国家,与之相应,贵族政治一变而为官僚政治。继秦而起的汉帝国,完善了中央集权王朝的官僚体制,并且北击匈奴,南并百越,西通西域,设郡辽东。成为当时与西罗马并立的世界性大帝国。
金缕玉衣
西汉
长180、宽125 厘米
1986 年永城市芒砀山僖山1 号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古人尚玉,以玉殓葬的传统由来已久,至汉代为鼎盛,皆源于对玉的痴迷。时方术思想流行,既以玉为仙人之食物,又以为可保尸身不腐,因此王公勋贵争相制作。玉衣依据等级不同,有金缕、银缕、铜缕、丝缕之分。大体言之,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列侯以下用银缕玉衣;而王妃与长公主则为丝缕或铜缕玉衣。
玉 璧
西汉(公元前206- 公元8 年)
直径14.5、孔径3.2 厘米
1995 年永城市芒砀山僖山2 号墓出土
永城市博物馆藏
盖弓帽
西汉
长9.2、管径1.8、端面径2.9
1991 年永城市芒砀山保安山2 号墓1 号坑出土
永城市博物馆藏
车战是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以前最主要的作战方式,兵车的多寡往往成为衡量一国军事力量的标准,因此古籍有所谓“千乘之国”,以表明军事力量强大。马车为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因此,王侯的墓葬中往往殉有车马坑,等而下之的则是把整套车马器拆装殉葬,再次之的则是随葬车軎、车辖、马镳、马衔以代表一套车马。
鎏金铜牌饰
西汉
长10、宽4.5 厘米
1991 年永城市芒砀山保安山2 号墓1 号坑出土
永城市博物馆藏
此类青铜牌饰推测是饰于车舆板上或组合镶嵌于车窗上。内容题材多以历史故事、神怪传说等为主。这一件所表现当为伏生授经故事。伏生名胜,为秦博士,秦焚书时,匿《尚书》于夹壁。汉初废“挟书律”,伏生出所藏书,存二十九卷,时伏生年逾九十,文帝乃命晁错就学于伏生。西汉以来今文尚书一脉实由伏生所传。西汉初年统治者提倡以黄老之术治国,百家之说并行。文景以来,设《诗》、《书》、《春秋》等儒家经典博士,尊崇儒术之格局已渐趋形成。至武帝时,今文经学大儒董仲舒借最高统治者力量使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亦使中国历史继秦完成政治大一统而于此时完成思想上之大一统。
马蹄金
西汉
长6、宽5、高3.1 厘米
1978 年襄城县洛乡北宋庄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我国历史上主流的金属货币为铜货币,但在战国晚期以来,也出现了金货币,如郢爰、金饼、马蹄金等。西汉时期所沿用金货币多为金饼、马蹄金与麟趾金。金饼重量相差较大,小者约有15克,大者达300多克。而马蹄金与麟趾金的重量普遍为250克左右,约合汉制1斤。
釉陶仓
汉代
高23.1、腹径15.2 厘米
2003 年济源市桐花沟51 号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历了战国、秦汉以来旷日持久的兼并战争以后,民众所最关心的是温饱问题。汉代明器陶楼、陶院落中既有仓楼的布局,又有单独陶仓一类,可见时人对于粮食储备的重视。
灰陶院落
西汉
通高73、长82、宽80 厘米
1981 年郑州市乾元街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两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大量自由编户民不得不依附于世家大族及豪强地主,形成发达的庄园经济。庄园不仅有自己的坞堡、院落、苑囿、仓廪,并且有着自己的独立武装,谓之部曲。实际上庄园就是多种生产与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体,成为东汉末年各割据势力得以骤兴的经济基础。
结 束 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华夏先民以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文化,留下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建设我们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原文明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流历史,在中原这片沃土上,数不尽的物证折射出文明的辉煌,共同构成一幅幅生生不息、壮丽辉煌的历史画卷。没有继承就没有发扬,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而在继承之前,我们应当知道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