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讯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近期组织全国政协长城保护情况调研组赴宁夏和内蒙古考察时发现,早期的长城正面临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严重破坏。为此,专家们疾呼:必须加快对长城的抢救性保护,否则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长城有面临消失的危险。
不少长城段已成“危墙”
作为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之一,长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为摸清我国长城“家底”,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联合对长城进行测量。2012年6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现存长城遗迹较多的省份,其中内蒙古境内长城总长7400多公里,居全国首位;宁夏境内长城有1000多公里,可见墙体630多公里。
轻触城壁,就有薄土簌簌落下,不少墙基和墙体连接部分经风雨侵蚀大部分被掏空,可能一场雨就会导致坍塌……这是调研组在宁夏三关口长城看到的景象。
与三关口长城类似,记者随团在宁夏的战国秦长城、水洞沟段明长城,内蒙古的金界壕、汉代水磨挡路塞长城等地看到,这些大多为夯土筑成的长城远看像“土堆”,历经千年,除受风雨剥蚀、山洪冲刷等自然因素破坏外,近年还受到开挖取土、采矿等人为活动的破坏。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卫忠介绍,宁夏的长城自然风化严重,加上年久未修,保存情况不容乐观。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也表示,内蒙古境内的古代长城遗址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受风沙、雨雪、地震等因素破坏,许多地段塌毁,长城成了“危墙”。
长城保护“人”“财”两难
“不亲临长城你就感受不到它的伟大。”调研组成员、大半生都贡献给我国空间技术研究的戚发轫委员感慨道,“对长城,我们这代人心存敬畏。一定要保护好它,把它当做很重要的东西去爱。”
然而,长城保护面临不少现实问题。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指出,从全国情况看,长城在保护、研究、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人违法现象严重,个别地方和部门在基本建设、长城资源利用环节为追求眼前和局部利益,随意开挖、破坏长城。还有群众保护意识淡薄、长城保护基础性工作薄弱、研究水平总体不高等问题。
在内蒙古和宁夏,长城保护工作中“人”和“财”的问题尤为突出。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文物事业管理处古建研究室主任张小东表示,呼和浩特市长城沿线各旗县都是贫困县,有的甚至是国家级贫困县,地方政府确实无力出资维修和保护长城。
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宁夏固原市对长城保护工作的投入更是捉襟见肘。固原市市长白尚成倒苦水说:“全市仅有专业文保人员120多人,其中40多人还在市博物馆工作,还能调几个人保护长城?”
长城保护人员的工作也相当艰苦。卫忠介绍,当地一些义务信息员常年在长城沿线巡查,只拿几十块钱报酬。2007年宁夏在做长城资源野外调查时,需长期在沙漠丘陵无人地带驻留,有的调查人员年龄偏大,有的患风湿、糖尿病,但大家都咬牙坚持到底。
“目前全国文物行业才有不到10万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还不到三分之一,专业人才紧缺问题非常突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员原院长张廷皓说。
“十一五”期间,我国用于长城保护的经费主要来自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中央共安排了5亿多元。据了解,这笔经费在“十二五”期间将增加,但具体多少还在研究规划中。
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长城?
调研组调研期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原组长、知名长城保护专家罗哲文逝世的消息传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段清波不无遗憾地说:“本来中国学术界对长城就缺乏很好的研究,这支队伍正规军很少。”
长城分布在我国十几个省份,每个地方修筑长城的材质、自然环境不尽相同,加上长城体量巨大,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药方”来解决不同地段的长城保护问题。
“土长城保护的任务紧迫,一方面我们对长城了解不够,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段清波说,“目前这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我国现实行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制度,各地正在抓紧编制省级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并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长城总体规划编制,通过科学规划长城的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实现长城保护欲利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张柏介绍,规划将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把长城利用好,既能体现我国文物保护方针,又能通过加强管理,实现合理利用。但段清波认为,在各方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一旦提及“利用”,保护就可能变味儿。
虽然大家在如何保护长城上意见不一,但保护的愿望是相同的,它更传达出亿万中国人的焦虑: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长城?(崔清新 勿日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