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原为艾思奇故居。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生于云南腾冲和顺李家大院。在李家祠堂内正中的神龛里分别立有三方木制红漆牌位:正中一方供奉“天地君亲师”等,左侧一方供奉“本居东厨司命奏善灶君”等,右侧一方供奉李氏祖先等。
李氏祖先神位上的主要文字是“徵音陇西郡李氏历代宗亲位”。其中“陇西郡”应是此支李氏的籍贯。而之前的“徵音”应如何解释?
除上述一例之外,笔者还在云南观察到另外两处有类似的遗存现象:
一处是距艾思奇故居不远的“元龙阁道观”中,在殿堂一角悬挂着一张已发黄的纸质吴氏祖先神位。根据其中文字记载,吴氏是该道观住持、法号诚美寸道长的俗家姓氏。此神位正中书“羽音渤海郡吴氏门中历代宗亲之香位”。并记载吴氏为“原籍江西道抚州府金溪县归德乡十二都出田西下保人士”。
另一处是在与腾冲县毗邻的梁河县南甸宣抚司署(俗称南甸土司府)。土司府中供奉的龚氏祖先神位,其神龛形式、三方神位之正中一方、左侧一方的内容与艾思奇故居的基本一致,而右侧一方的文字是“羽音龚氏门中历代宗亲位”。
在上述三例中“徵”、“羽”与“音”字同时出现,而此二字又是我国古代音乐体系中“五音”的音级符号,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与“五音”有关。经查,“李”姓确属“徵音”,“吴”、“龚”确属“羽音”。因此我们初步确认上述现象应是宋代以来“五音姓利说”存留至今的实例。
所谓“五音姓利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先生著《宋元明考古》中是如下记述的:“(宋)仁宗时王洙等人奉敕撰《地理新书》,为官修阴阳术书,按‘五音姓利说’对丧葬作出规定。‘五音姓利说’将人按姓氏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土、金、木、火、水相对应。赵姓属角音,角音对应木行,木主东方,阳气在东。因此,赵姓在阴阳地理上是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也可居之’……”
据文献记载,笔者进一步推定前述现象即为宋代以来“五音姓利说”在我国边疆地区的遗存。中原地区因朝代更迭、民族融合等情况许多制度、民俗都已改变,而云南边疆地区因交通不便等条件所限,恰保留了许多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和现象应引起考古、历史和民俗研究者的重视。(邢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