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址重建的新寺广州香客涌涌
坐落在石门山下,与白云区金沙洲石井镇隔江而望,现属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的西华寺,在近千年内的历史中辖属广州,是广州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石门返照”的组成部分。西华村村长江家钜告诉记者,2010年在西华寺遗址附近移址重建的西华寺新殿落成后,前来祭拜的广州人比南海人还多。
记者从广州市内驱车往北,经过金沙洲收费站进入南海,一张褐色的景点标志告示:西华寺3km。“曲径通幽”绕过一排杂乱的店铺,西华寺便藏于山水深处。
原寺比复建的新寺大了好几倍
面朝一方池塘,背枕石门山麓,2010年阴历八月初八开光的西华寺新址,已经续上断了半个余世纪的香火。“新址是按照清代光绪年间的规模进行原貌修复,南汉建成的西华寺原寺,比复建的新寺大了好几倍。”全程参与考古工作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程师郭顺利惊叹,“南汉建西华寺,大殿立柱直径达到1.05米,比南越王宫挖掘的南汉时期宫苑遗址还大5公分。”
追溯至公元958年,五代十国各地割据,广州为南汉国领土。当时的君主为后主刘鋹(原名继兴,942-980年),该亡国之君极度迷信佛教,曾在广州大兴寺庙,建成南汉28寺,西华寺便是其中之一。“刘鋹不理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宦官宰相龚澄枢和李托手中,挖掘出土的南汉石碑,刻了建寺的官名,对照文史资料,西华寺所刻官名就是宰相龚澄枢。”经史料判断,郭顺利确定西华寺为南汉官制寺院。
建寺之后,西华寺依山傍水的佳景使其成为香火极旺的佛家盛地。“宋代羊城八景排名第二名的‘石门返照’,应该就包含西华寺在内。”郭顺利认为,村民所说的“先有西华,后有南华”仅是西华得名较早,但南华建寺的历史早于西华。
申请省级文保单位胜券在握
1958年西华寺难逃再劫,70岁的村民危伯告诉记者,“当年的上半年当地村民仍在西华寺拜佛,下半年村支书记带人把佛给砸了。”西华寺再见天日,便是2006年。这座横跨千年历史的古寺,而今从旧遗址迁至30米外的新址,但其实新址并不新,为明代时期的大殿所在地。
郭顺利介绍,三期考古已于今年4月份全部完成,“发掘出土的遗物丰富,从唐五代至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各类文物均有出土。最具时代特色的是建筑构件,当时岭南高级官制寺庙的建筑水准和风格。对研究佛教建筑,有极高价值。”据其判断,将西华寺、吴隐之祠、贪泉等景观打包,西华寺申请省级文保单位胜券在握。
已拨款70万用于遗址保护
记者在西华寺遗址现场看到,一个大棚遮挡着裸露的遗址,明代石碑盖着几张塑料皮安躺在墙角。记者致电佛山南海区文体旅游局文物科副科长卢筱洪得知,“遗址保护规划包括3项,建碑亭坚起明代石碑,原址用玻璃保护用于参观,出土文物和历史故事建成展览廊。该规划南海区文广新局已拨款70万,但它与里水镇的西华寺公园计划冲突,仍在协商。遗址保护不会变,碑亭和遗址都会尽快动工,预计年底完成开放。”
发掘故事
西华村民有功 挖出明代石碑
“得表扬一下西华村的村民,他们很配合,也做了很多努力。”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程师郭顺利在接受采访时,多次为村民们“邀功”。记者向西华村村长江家钜了解到,2006年武广高铁规划需在西华村征地,“当时请广州市考古所来探测,2个月什么也没挖到。从小在这里长大,我们知道这里有座古寺,就自己雇了挖掘机,花了2个小时,在村里老人的指引下,挖到了明代石碑。”
这块高约1.5米的大石碑出土,引起了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省考古所专家随即介入,而西华寺也成为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广东百大发现之一。由于高铁从屋顶经过,旧址不再适合用于重建。郭顺利向西华村出主意称,将大殿移动30米建新殿,旧址就用观赏。这一规划得到西华村同意,江家钜拿着规划同征地方谈判,“要不你出钱我们建,要不你们建我验收,我们不图一分钱,就是想把古寺保留下来。”
最终,西华村拿到170万元的工程款,但这笔钱并不够建成新殿,江家钜带头自筹30万元补齐缺口。西华寺新殿终于在2010年农历八月初八开光,江家钜从山东请来常住和尚赵永坤及另外四个人打理,“日常的维护费都是由村里支付的,每年2万-3万元。”现在,江家钜称自己想把左边的偏殿建成,“只有右偏殿不完整,在申请成文保单位前把左偏殿建起来,我们现在筹了十几万,还差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