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员整理装备准备下水 5日,大运河济宁段湖中运道水下考古正式启动,由国家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等单位的12名考古队员组成的考古队,正式进驻微山南阳古镇。他们将对一段9公里长的运河故道,开展国内首次运河水下文化遗产考古。 济宁市文物局局长孙美荣介绍,微山南阳湖中运道作为特殊的遗产类型,因其长期淹没于湖下,相关实物资料不足。以往,限于技术和设备,还没有对湖中运道进行过系统的水下考古,通过此次水下考古,主要目的是为大运河保护申遗提供基础性材料。此次考古的运河故道为南阳闸至利建闸一段,全长约9公里。 大运河将于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济宁位于大运河中段,不同历史时期的运道总长度587公里,是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其中,南旺枢纽和微山南阳湖中运道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申遗预备名单。 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赵嘉斌,也参与了这次考古工作。他告诉记者,通过水下考古,重点是要搞清楚这段运河故道的自然原貌和变迁,包括运河故道的走向、河床、河岸等关键部位,并展现出其现在的保存状态,为下一步古运河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依据。 赵嘉斌说,除了做这些基础性工作外,还将对水下的一些古闸口遗存进行寻找和发现,因为闸口作为古运河重要的辅助设施,将对掌握运河故道走向提供重要依据。此外,考古队员也将对湖中运道水下进行全方面搜寻,看是否能寻找到一些沉船及相关文物。考古第一阶段约为10天时间。 考古河道发现沉船几率较低 从南阳古镇穿过,历史上曾多次干涸 此次进行水下考古的运河故道,从微山南阳古镇穿行而过。据微山县南阳镇文化馆馆长刘迎水介绍,古运河南阳段实际上是老泗河的一部分,明朝隆庆年间之前,京杭大运河并不从此经过,还要绕一个圈借道而行。在那个年代,朝廷专门在这里修通了一条南阳新河,大大缩短了漕运的距离。 “当年,南阳镇因为恰恰位于整条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也逐渐成了货物周转的中心大码头。”刘迎水说,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客商将货物储存于此等待转运,周边很多地方的货物也在这里进行货物的周转,每年从这里运往北京的粮食就达100万担。随着货物周转的繁忙,带动了小镇的繁荣,客栈、酒肆、当铺、钱庄等接连开设。南阳古镇当时作为商埠码头,也变得异常繁荣,一时被称为“小济宁”。 刘迎水说,古运河南阳段当年比现在要宽阔得多,但是由于几次干涸,老百姓从干涸的河床里取泥沙在河边盖房子,侵占了岸基,使得河道越来越窄。河道最近一次干涸是在2002年,很多当地百姓甚至在干涸的河床里种上了粮食。在翻土种地时,发现过一些铜钱和瓷壶、瓷碗。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威认为,古南阳作为码头,河道也十分繁忙,即使出现了沉船事件,也会立即进行打捞施救,而且这段河道也曾干涸过,沉船保留至今的可能性很小。 考古河道 水深2至5米 考古队中有4名潜水考古队员,在遇到一些疑点和重要遗产点时,他们将潜入水下考古。 5日上午10时许,身着潜水衣的考古队员尹师傅潜入水中,了解水下情况。“水温还可以,水的深度在2米到5米之间,但是由于河水较为浑浊,能见度较差,多数时候只能靠经验和触觉,来判断水下的物体。”不一会儿,尹师傅浮上水面,向队友们介绍了水下的情况。 水下考古队员 有啥不一样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威告诉记者,自1987年国家博物馆成立水下考古中心以来,已培养5期近100名水下考古队员。水下考古队员除了具备专业的考古业务能力外,还要专门接受潜水、水下考古仪器操作、水下考古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队员王茜说,水下考古要背上十几斤重的设备,能见度低,除了靠触摸,很多时候要借助仪器。此外,水下环境十分复杂,水流、暗涌、淤泥等因素都要考虑,一不留神可能会出现险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