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现存辽金遗址中,佛教遗址占有大部分的历史原因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商周之际修建蓟城(在今北京宣武区),为北京地区建城之始。在此后的三千多年间,北京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辽金时期,是北京城发展的重要时期。北京城从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发展成辽朝陪都——辽南京(又称燕京);至金代发展成为全国的首都——金中都。金中都成为北京建都之始。因而,现在北京地区依旧保留了大量的辽金时期的遗址、遗迹。为了对这些文物进行更好的保护,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从2002年开始,经过两年的时间对北京地区(北京现在所辖范围,共十六个区县),现存的辽金时期的遗址遗迹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北京地区现存的辽金遗址当中,佛教遗址占其总数中的大部分。
辽金时期,是北京地区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辽朝是一个以崇佛而著称的朝代,佛教极盛。对于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而关系着这个朝代的兴衰。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契丹完全占有了通向中原的冲要之地燕云十六州。这一地区是典型的汉人聚居区,自北魏至隋唐崇佛风气盛极一时,塔、寺、窟应有尽有,尤其是以燕京为中心的地区,经济文化非常繁荣。据《契丹国志·四京本末》记载可知,契丹统治者得到这一地区的统治权后,对这一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经济以及佛教采取了保护的政策。这一政策被辽代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由于辽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和保护,因而演变成辽代佛教信仰的广泛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大都虔诚信佛。
金代,为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十二世纪初叶,完颜部的阿骨打乘辽朝衰败之机而立国。此后延续了一百二十年。此间,灭辽占领了辽的统治区域。另外,金朝还控制了淮水以北的地区。金朝的国都初为上京会宁府,后迁至燕京地区,并改称中都。由于金朝继辽而兴,因此在燕京地区,受到辽代崇佛风气的影响,金代的统治者继承了辽代和北宋两个系统的佛教政策,并继续发展。金代的佛教政策主要表现为利用与限制并重。女真统治者虽对佛教采取了一些限制,但是,其结果也只是僧侣的地位与辽代相比有所下降而已。因而,辽金时期崇佛的直接结果就是在北京地区修建了众多的寺院、佛塔、立了很多的经幢。由此来看,正是由于辽金时期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今天才会在北京地区保有众多的佛教文物。
佛教遗址的种类及现状
1.佛塔
塔这种建筑形式的起源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有着密切的关系。印度佛塔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在中原大地上才出现塔的建筑形式。但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佛塔已非印度佛的原有形式。而是,自东汉以来历代建筑师们将印度佛塔的形式,与我国的楼台、亭、阁建筑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风格的中国式佛塔。
北京市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不同民族的都城,所建佛塔数量众多,但是现存的佛塔有30余处,50多座。根据调查结果得知,辽金时期的塔为24座,其中辽塔15座,金塔9座。这24座塔中,从内容上分,大多为佛塔,在众多的塔中只有房山区的照塔和玉皇塔、丰台区长辛店的镇岗塔为风水塔,以及房山区云居寺西北的老虎塔为护寺的吉祥塔。从外形上看,这些塔平面呈方形和八角形,以八角形居多。塔的结构多数为砖结构。塔的高低不等,以天宁寺塔为最高。下面用表格形式详细说明其情况。
从所附的表格可以看出,辽金时期的佛塔,大部分都做成“实心体密檐式砖塔”,楼阁式在现存的辽金时期的佛塔中所占比重极小。现存的24座塔中只有良乡塔、天开塔、云居寺北塔为楼阁式。另外,还有少量花塔及覆钵塔点缀其间。花塔有房山区万佛堂孔水洞花塔和丰台区长辛店的镇岗塔。但是镇岗塔为风水塔不在我们论述当中,可略去。 花塔这一类塔现存数量极少,非常珍贵。实际上,花塔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形式的塔,其特点是将塔的上部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如同巨大的花束,而塔的下部仍为密檐式或楼阁式,所以古称花塔。万佛堂孔水洞花塔建于辽代,塔为全砖结构。塔的下部为八角亭式,建在高大的须弥座上其塔身的东南西北四面设拱形门。门上方和两侧有佛、菩萨、天王像。其余四面为直棂窗,门窗上用斗拱承托塔檐,再建以斗拱平座,安置大花束形塔身。塔身共分为七层,每层由众多小佛龛周匝排列而成,宛如巨大花瓣,形如千叶莲花。此塔是北京地区仅存的两座花塔之一。一般认为,覆钵式塔是在元代由尼泊尔人阿尼哥传入中国。但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位于门头沟区雁翅镇白瀑寺内的圆正法师塔(1146年)和门头沟区潭柘寺塔院内的广慧通理禅师塔,这两座塔的上半部均为覆钵式,出现了元代覆钵式塔的雏形。可成为密檐塔向覆钵式塔形制演变的珍贵例证,为国内所少见。另外,从表格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北京地区现存的辽金时期的佛塔大部分分布在房山、门头沟、昌平三个区的靠山地带。也正是因为这些塔处于人迹罕至的山区,虽历千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争的破坏,却依然保存至今,为我们研究辽金时期佛塔的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经幢
幢的本意是旌旗,陀罗尼经流行后,常将经书于幢上,佛教信徒为使《陀罗尼经》永存,将陀罗经刻在上有顶、下有座的八棱石柱上,这就是初期最为简单的经幢。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制越来越复杂,装饰也渐趋华美,雕刻的内容也越来越讲究,最后发展成为融宣传佛教内容、雕刻艺术、建筑于一体。
北京地区现存的经幢之中,辽金时期的最多。幢类也是此次调查中,单体文物数量多的类型。所以辽金时期保存的佛教文物以幢为最多。由于时间久远和战乱动荡,现存的经幢形制大多不完整。常常见有散落田间的莲座、云墩、伞盖、立莲等。从调查结果可知,北京地区现存的辽金时期的经幢大部分缺少幢座和幢顶。
北京地区现存的辽金时期的经幢中,材质主要是汉白玉,只有少数为青石质。形制以八角直楞幢为主,只有统和十年幢和金代明昌年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幢有所不同。辽统和十年幢的形制是上小下大略带收分的八楞体。此幢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还保存完整,但是,此次调查时,只剩两段幢身。金明昌年间雕刻的佛顶胜陀罗尼经幢的形制是四角带收分的柱状。从内容上看,辽金时期的经幢以雕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主,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从调查得知,北京地区辽金时期的经幢,多以刻经为主,有的加以偈语赞文,有的附有题记和序文,文后大多都附有题名。经幢大多以梵汉间书,也有全用梵文书写的。另外,北京地区现存的经幢中,辽代所占比重较大。且从石刻艺术角度来看,辽代的金幢比之金代经幢雕刻更为精美,史料价值方面也是辽代经幢更胜一筹。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延续,金代的经幢仍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当然,北京地区现存辽金时期的佛教文物不只有上述的两类,但是,这两类是现存的辽金时其佛教文物中最大的两个类别,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对于寺庙类及墓幢类不再论述。(作者单位: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