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国际合作团队,发现了一件产自中国辽宁建昌、具有完整齿列和骨骼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成果于8月16日发表于《科学》杂志。
业内专家表示,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多瘤齿兽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异、运动适应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研究的正型标本现保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多瘤齿兽是绝灭的哺乳动物的一个重要类群,被称为“中生代的啮齿类”,生存于恐龙主宰的中生代,并在6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中幸存了下来。
新发现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产自中国辽宁建昌玲珑塔大西沟晚侏罗世髫髻山组,距今约16000万年。化石标本以对开的正模和副模形式保存,并见有毛发印痕。由于其牙齿具有明显的皱纹结构,如很多小的脊、沟、凹槽等,加之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哺乳动物产自西欧的侏罗纪地层,因此新发现的哺乳动物被命名为欧亚皱纹齿兽(新属、新种)。
其牙齿的结构表明,欧亚皱纹齿兽是一种以树叶、种子、蕨类、裸子植物以及蠕虫等昆虫为食的杂食动物。它的踝骨具有惊人的灵活性,表明该物种是一种能够快速奔跑的哺乳动物。同样重要的是,此次发现的化石是已知最早的完整保存了头骨、头后骨骼和齿列的多瘤齿兽化石。通过对它的研究,古生物学家们能够追溯后期多瘤齿兽多种运动适应方式(包括爬树、陆地上奔跑、掘穴)的起源。(记者黄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