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乾隆两代帝王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实行顺应历史发展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周围,修建了庞大的皇家寺庙群,现存的外八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体。它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集中融合了我国汉、藏等民族的古代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堪称不动之瑰宝。外八庙馆藏文物数千件,其中一件无量寿佛树引人注目。
这株佛树由九尊无量寿佛、树身、基座三部分组成。是乾隆时期清宫铸造。佛树通高76厘米、座长36.4厘米、宽26厘米;大佛高19.5厘米,小佛高12.7厘米。通体铜质鎏金,佛像见肉泥金,六角形束腰基座下为如意云纹六足,下衬托泥。基座上围栏一周,栏杆柱头刻莲花,莲花是佛教的神圣标记,是吉祥福德、高贵纯洁的象征。基座上海水波涛涌现,撑托起一株向上生长的“宇宙树”,从“宇宙树”主干两侧缠绕升起两枝莲径,金黄的卷纹叶蔓,卷曲飞扬,徐徐升起,形成左右对称的八枝圆形缠枝卷莲,每枝卷莲中心承托着一尊无量寿佛。周围共八尊无量寿佛,分为四层,每层两尊对称分布,围绕中间一尊较大的佛像,整株“宇宙树”如同圆环,成为九尊无量寿佛共处的佛国世界。
中间一尊无量寿佛,发髻高束,双手结禅定印,身披飘带,绕过双臂向上飘扬,全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像背后配卷草背光;周围八尊无量寿佛,头戴五叶宝冠,双手结禅定印坐于莲台之上。面容祥和,形态生动,静穆安宁之中尽现佛家之庄严。像背后华丽的鎏金背光饰满缠枝卷莲纹,周围八尊小佛像头光与身光为葫芦形连在一起,中间大的佛像舟形身光与圆形头光分开连接,头光外形为摩尼宝珠状,整个背光的外形为葫芦形状。清代造像讲究华丽端庄,特别是乾隆时期造像多采用鎏金的手法,在色彩上讲究明快、亮丽。
藏传佛教中的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又称“长寿佛”,是五方佛之一,位居西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典记载继其成佛已有十劫之久,以光明无量和寿命无量普度众生。据说生前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死后便可往生西方净土到达极乐世界。那里天空飘着美丽的花朵,地面是用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等铺成,水池底用金沙铺地,池中莲花大如车轮,人人没有苦恼和忧愁。
康乾时期,国力强盛,建庙造像是国策,无量寿佛作为长寿佛,造像数量最多。清宫档案记载,在皇帝和皇太后万寿来临之前一年,内务府大臣就要专门上报造无量寿佛事。为了使无量寿佛形制相近,品质相当,地方大臣多奉银两为贺,由内务府成立造佛处,集中这些银两铸造无量寿佛。在外八庙中,康熙五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六十大寿,修建溥仁寺;乾隆三十五—三十六年(1770—1771年)为庆贺乾隆皇帝六十大寿,皇太后八十大寿修建普陀宗乘之庙;乾隆四十五年为庆贺乾隆皇帝七十大寿修建须弥福寿之庙,宫廷都要铸造大量的无量寿佛像。为取其吉祥,多以九尊以及九的倍数为准,即九尊、九十九尊、一百零八尊、一千零八尊等。“九”,是非常吉祥的数字,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奇数中最大的数字是九,故而古人对九这个数字特别重视,认为九可代表阳气最盛。古人还以奇数象征天,以偶数象征地,并把九当成天的象征。世代帝王称自己为九五之尊,清朝皇帝也不例外。
外八庙中的无量寿佛,有单独供奉的,有千佛、万佛一起在龛中供奉的;九尊无量寿佛同居一堂,一起供奉的情形也不少见。如:溥仁寺宝相长新殿内供九尊无量寿佛;普陀宗乘之庙西罡殿和大红台群楼中一起供奉铜质九尊无量寿佛,每尊佛像重千余斤。清帝要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佛的虔诚和美好的愿望,把九尊无量寿佛一起供奉,外八庙馆藏的紫檀三层楼阁式龛、楠木葫芦式佛龛、楠木如意佛龛,内都供九尊铜鎏金的无量寿佛。这种供奉形式实际是千佛、万佛的简化形式,所以这类佛龛广义上称为万佛龛。本文体现的九尊无量寿佛供奉在佛树上,其意义更为深远。其一代表一个佛国的宇宙世界,其二是祝皇帝万寿无疆,其三也是出于政治的需要,是对信奉喇嘛教的蒙、藏少数民族的怀柔安抚和尊重。
九尊无量寿佛树,构思巧妙,鎏金亮丽,整体结构和谐大气,形象活泼生动,寓意明确,给人以美好的想象空间,是一件少有的清代佛教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