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藏滑石兽面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近期征集到一件滑石兽面(图一),巨口獠牙,庄重威严,线条流畅,雕刻精细,虽裂为数块,仍不失为一件文物珍品。
此滑石兽面呈乳白色,长22.6厘米,宽21.5厘米,厚1.2~2.2厘米,重2.85千克。头冠位于额头正上方,高高竖起,最宽处6厘米,近乎菱形,与鼻梁延伸的凸棱相连,左侧有一孔洞,直径约0.5厘米。双角由眼角起上扬,逐渐变细,于头冠两侧向内卷曲,一角稍残。眼眶突出,双目圆睁,眼珠凸起,左眼长约3.4厘米,宽约2.8厘米,右眼长约3厘米,宽约3厘米。眼角外侧有上卷毛发,左侧缺失,下眼睑为一弧形的凸棱,鼻梁与内眼角相接处下方有两个圆形孔洞,直径约0.5厘米。耳朵近乎长方形,通过弧形凸棱与上扬的双角相连。面颊饱满凸起,最高处与眼睑、上唇大约有30°左右的落差,面颊下侧左右两边各有一卷云状的毛发,毛发与面部、耳朵、角、头冠边缘的凸棱相连,凸棱宽约0.5厘米,高约0.3厘米。鼻部为凸起的平面,与脸颊最高处基本在一平面,双侧鼻翼与鼻梁相连处以阴线刻画,鼻梁为不等长的四段,由下到上依次递减0.3厘米,向上延伸,逐渐变细,穿过额头,直达头冠中央。上唇向两边延伸到脸颊边缘上翘,紧挨卷云状毛发,唇两侧各有有一颗獠牙,右牙稍小,并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无下颌,无牙齿。左眼眶、上唇最低处残存朱砂。背面为素面,残留纵向的切割痕迹。
由于滑石较软,使用稍硬的金属工具可直接对其进行雕刻,雕刻技法多使用刮削的加工方式,从表面加工痕迹基本可以推测出其加工过程和工艺。流程是先切割出大小、厚薄合适的整块滑石板,起稿后用刻刀在滑石板表面减地雕刻初步形状,再对各个部位进行细加工。外部轮廓、凸棱、直线处采用直刀法刻画,再用斜刀法刮削修整。毛发、眼珠、下眼睑、脸蛋、鼻子、上唇等弧线部位均用斜刀法刮削,并根据纹饰的需要,不断调整刻刀刀刃与工作面的角度,角度基本在30°~40°之间。三个孔洞大小一样,可能为同一大小的实心钻钻成。
滑石为常见的硅酸盐矿物质,颜色有灰色、白色、乳白色、青色等十余种,光泽滋润,细腻柔软,是莫氏硬度中最软的矿物,用指甲就可以滑动,所以很容易进行雕刻。杨文衡指出滑石不仅可以用来雕刻,还用来入药,汉代是其利用高峰之一。赵荦认为两汉时期使用滑石器随葬可能是在西汉中期形成的。考古发掘出土的滑石制品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山东、湖南、湖北等地,湖南是出土滑石器物最多的省份,有璧、猪、博山炉、耳杯、鼎、奁、镜、镇等多种类别,以滑石璧数量最多,滑石兽面发现较少。湖南常德南坪“汉寿左尉”墓,还出土一面兽面纹的滑石璧,兽面纹为阴线浅刻,内填朱砂,纹饰与滑石兽面相近。1978年湖南溆浦马田坪墓群出土滑石兽面14件(图二1、4、5、6),1973年常德郭家铺M1出土一件(图二 3),1977年常德南坪M3、M4出土三件(图二 2)。湖南溆浦马田坪墓群是发现滑石兽面最多的墓葬,其中西汉墓葬中出土12件,新莽墓葬中出土2件,大的长宽在20厘米左右,小的长宽在10厘米左右,厚薄不等。这些兽面都是由整块滑石减低高浮雕而成,形象基本一样,均为高冠、尖角、人首,凸眼、宽鼻、咧嘴、獠牙、无下颌,局部稍有差别。其中马田坪西汉时期M94(图二 6)出土兽面与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兽面形制相似,但头冠部位没有孔洞,眼珠中央有两个孔洞。发掘者根据有些出土的兽面孔洞内残留有铁钉,结合出土位置推测这些兽面原来是定在棺档上的,其作用可能是镇墓辟邪和保护死者。舒向今指出除了镇妖辟邪外,还可能与墓主人为图腾崇拜有关,并从出土兽面的形象推测其崇拜的偶像是牛,认为马田坪墓群的主人与九黎族的蚩尤有某种族源关系。滑石兽面目前只在在湖南怀化、常德汉代墓葬中有出土发现,其他地区目前尚未发现,使用滑石兽面随葬应是湖南汉代所特有的葬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