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发展和辉煌已逾千年,是中华民族璀灿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山水画表现的是天地气象,山川情怀,要可观、可游、可居;要为山川传神,因为传神便赋予自然以生命,自然变成人化了的自然。
在中国画传统文脉里,最讲究传承且注重画家的修养。要想画好中国画只有才能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天才最终也并未取得很高的成就,就是因为修养没跟上,底气不足。修养是中国画的第一功课,读书是修为最好的办法。宋代郭若虚认为“气韵不可学”,但是董其昌则认为虽然“气韵不可学”,然而也有补救办法,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了解前人思想精华;“行万里路”,是生活体验。
张祥龙家住太行山南麓,自幼热爱中国书画,二十年前创建河南收藏网。他为人真诚,性格开朗,尚古融今,眼界开阔。近十多年来又专注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临摹和创作,从“五代四家”到董其昌再到“四王”,可以说临了个遍。他常说书画是他一生的挚爱,山水画是他生命中的灵魂,他要用纯粹的笔墨语言倾诉自己内心对生活的热爱。
品鉴他的水墨山水,淡远古朴,用笔圆润,墨色淡雅,山石苍厚,树木灵秀,有龚贤的厚,髡残的苍,董其昌的透,黄公望的秀。从近景到远山,从点景到题跋,可游可赏可居,大有桃源仙境,使观众畅游在山高水长,林泉高致之中。从他不急不慢的行笔中,由淡墨到重墨的积墨中,可以体会到藏丘壑于胸中,融古意与自然之中,出之于笔下,无雕饰之气,有慑人之力。
如今研习山水画大都热衷于借西方观念来创新传统,这样的立意看似新颖,殊不知其实质与传统山水画已大相径庭,这就是为什么在花样百出,喧哗聒噪之下,鲜有高情意韵、超凡拔俗之作。中国画有自身的艺术规定性,好的山水画必须符合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诗性,即是说一幅画要见境界,表现境界历来是山水画的核心;二是要有文人性,即书卷气息,要有士大夫气和林下风,即逸气,这是好画的品格;三是笔墨性,是说中国画要尊重书写规律和程式规律,
元代赵孟頫提出:画贵古意,书画同源,用笔千古不易。张祥龙酷爱颜体和二王小楷,书法是他的童子功,且早年他的颜体书法已名誉海外。他坚守传统山水研习并以书入画,笔笔写出,从他的绘画气息和线质中,看出他固守本真,寄情山水,笔墨纯粹之真谛。
中国艺术至高境界为“平淡天真”。此种境界也是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平淡天真,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返璞归真。中国画更是中国艺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它是“淡、静、慢”的艺术过程,“淡”主要心态要淡泊。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自古皆然,今日尤甚。浮躁是艺术的最大克星,也是当下产生粗俗、恶俗、甜俗作品的根本原因,浮光掠影,没有深度和内涵,缺少宁静之美。表面看是“不静”和“不慢”,深层原因是“不淡”,是缺少散淡从容的心态所致。
张祥龙的作品,正是与中国艺术的传统审美不谋而合。不刻不板,不尖不露,含蓄蕴藉,温润平和,乐游于笔墨之间,修身养性,成就自己完美的人格。
中国画是大器晚成,厚积薄发的艺术。笔墨当随时代。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张祥龙有着对艺术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不追时风,锤炼笔墨,耐得住寂寞,加强文化素养,相信他通过自己的一笔一墨、一山一水,必将画出无愧于时代他自己满意的山水高境。(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两届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院院长)
艺苑风雅 笔墨升华
——著名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张祥龙印象
李德哲
新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都有遗址留存,是《诗经》重要发源地之一,因得太行、黄河之灵秀,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并非偶然,著名书画家张祥龙先生就出生在这座城市。他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内,寄情翰墨,勤学苦练,摹临百家,师古创新,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书画名家,他凭借手中之笔,练就了书画双绝的本领,享誉国内外,为新乡人之骄傲。
致力收藏宣传 研究书画理论
张祥龙先生,1963年出生,字清标,号笙合,法名妙祥,为汉留侯张良六十九世孙。2004年,他创建了新乡市第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馆——“龙古斋”,他的绝活就是对明清字画、瓷器的鉴定,因此他这时期不仅生意兴隆,而且结识了一大批文人志士和收藏家、书画家;一方面研究古玩,一方面研究书画,练就了鉴宝金瞳,成了远近闻名的鉴宝专家,特别是2006年,他独辟蹊径,大胆创办了河南收藏门户网站——“河南收藏网”。同时,开辟了“华夏精英”频道曾为刘大为、张仃、黄苗子、王成喜、秦岭云、卢光照、张凭、张海、陈天然、马国强、谢冰毅、宋华平、李刚田等40多位书画名家作了专题宣传。在宣传过程中,他撰写书画理论文章30多篇,为宣传新乡、河南书画名家做出了贡献,受到了时任河南省副省长贾连朝、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葛纪谦、河南省文联主席兼美协主席马国强等领导的赞扬和题词鼓励。
临摹古今名人书画 博采绘画造型技法
张祥龙先生自幼喜欢书画,功底深厚,尤以古法山水见长。特别是对五代四大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北宋三大家李成、范宽、郭熙;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元四家黄公望、倪赞、王蒙、吴镇;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清四王王鉴、王时敏、王翚、王原祁;清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渐江等大师巨匠作品反复临摹,取其精华,变为己用。除此之外,还临摹了北宋王希孟,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蓝英,清初査士标、恽寿平,民国陈少梅、张大千、傅心畬,现代黄宾虹等诸家作品。
他经过刻苦用心,临习古人的作品,认真分析前人的造型技巧以及笔墨特点,结合自己的秉性去学习传统的艺术观,从中体会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内涵,以此作为自己山水画创作的艺术灵魂,张祥龙在欣赏和临摹古画的基础上,逐步体会到每一个时代的山水画都有其独特的时代风格,他了解到了,北派山水崇山峻岭,刚硬方正,跌宕裸露,追求雄强大气的艺术效果。而江南山水,都是山清水秀,烟村清旷,淡雅明洁。在张祥龙先生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出,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亭台楼榭,烟云变幻,精雕细刻,别具匠心,这都是来源于他“搜尽奇峰打腹稿”的功底和扎实的书法造型能力。众所周知,古人作品鲜为人知。但在他的笔下,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这是对我国绘画艺术的一大贡献。张祥龙先生的山水画仿佛从很久远的年代走来,能感到古朴之风和清雅之气,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之境界,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风格独特,卓然不群。他的画神奇自然,纯正无暇,原汁原味的笔墨技法,巧夺天工的出神入化,让我们置身于山水的雄秀延绵的氛围内。感受到那空灵闲适,清静淡然的高深莫测的境界,张祥龙先生既循古法,又创新意,是自然本体和心灵本体的完美展示,很多书画大家在评论他的绘画艺术成就时说,先生深得古人之遗矩,笔力坚卓,设色大方,有当代大千之风。观看张祥龙先生的山水画作品,你就会感到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密中有疏,疏中有密,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观后留不舍,回味无穷。这是他品德,文学,艺术,阅历,胸怀的体现。
写好颜体书法 弘扬三堂文化
张祥龙先生不仅山水画绝伦,书法作品也十分出众。他下苦功夫遍临诸帖,博采众长,以颜体为主攻方向,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张先生的颜体书法无论是对联、横幅、匾额、中堂、小品,法度之严谨中正,结构之方正朴茂,笔力之遒劲雄健,气势之宽博恢宏,都与众不同,有端庄之美,阳刚之美,标新立异,自成一格。他的书法观“正雅”,清风间透出淡雅与清正气。这是当下书法家缺少的“阳刚气”、“正大气”。
当今书界中出现了憨气、媚气、横气、霸气、蛮气,气气入俗。古人的“官阁体”,今人的“展览体”,俗入小道,原因就是少了清正气。张祥龙先生祛邪念而存正大,明月清风入胸怀,养成美善合一的品格,专心笔耕,雄浑中不失朴实,苍劲中隐含灵动,线条的质感诉出的是厚、沉、灵、雄、健、刚、雅,
现在,无论是政府还是家庭学校,从上到下都很重视传统文化,“三堂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表现方式,“三堂文化”就是中堂文化,学堂文化,祠堂文化,张祥龙先生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都力求弘扬“三堂文化”。他画的古法山水,加之颜体书法对联配置于中堂悬挂正厅,展现了中国传统儒学天人合一精神及道家法家思想之精髓,以及家庭文化教育理念。
辛勤耕耘必有收获,张祥龙先生,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堂文化研究学者。曾在河南电视台《寻宝中原》栏目负责明清字画鉴定,现任中国颜真卿书法艺术院院长,河南省张良书画院院长。人民网,凤凰网,河南文化网,河南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多有报道。其书画作品更受世人青睐,多幅作品被国内藏家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钱谷真美、日本九州博物馆馆长鸟谷弘幸、日本NHK放松协会及早稻田大学收藏。
鲁迅先生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张祥龙先生悉心事业,执着于追求,博古开今,不断创新,技艺超群,妙笔生花,砥砺奋进,弘扬民族文化,不也是铁骨铮铮的中国脊梁吗?(作者系人民网书画主编、《人民美术》杂志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