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6日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县博物馆联合对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东周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至今,该墓葬的田野考古发掘接近尾声,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将转入恒温、恒湿的室内进行。
6月22日,记者就田野发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下一阶段考古发掘工作的重点进行采访。
墓葬考古价值获肯定
据了解,墓葬内现已探明棺木有47具,在一些因腐烂而揭开的部分棺内发现了100余件保存完好的文物,有青铜器、漆木竹器、陶瓷器、玉石器、铁器、金器和丝织品等,并且每具棺木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人骨架,还有非常精致的篾织手包(类似于现代女性的肩挎包)。
对比贵溪崖墓出土的实物,综合李洲坳东周古墓出土的青铜凿、青铜削、青铜刀、漆勺、木梳等文物,以及镂空圆木做棺材的葬俗以及篾刀等纺织器具,还有出土的三件青瓷盅的形制,专家推断李洲坳古墓的时间应该在春秋后期至战国早期之间,目前定为东周墓葬比较客观。但是具体的断代还有待棺木内有可能出现的完整的丝织品、竹简或刻有铭文的青铜器等珍贵文物来考证。
谜团虽然还很多,但是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在很多方面肯定了李洲坳墓葬的考古价值。首先规模之大为早期墓葬中目前全国少见,其次一坑多棺的葬俗特殊为国内首次发现。此次发掘将对越系文化及其青铜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南方东周时期青铜文化考古又一重大发现。
江西境内最大的越人楚墓
据李洲坳墓葬发掘考古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徐长青介绍,竖穴、土坑、带墓道、使用白膏泥包裹棺木等特点,属于典型的楚墓风格,李洲坳东周墓葬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说明了该墓葬属于越人楚墓,这是江西境内目前发掘的最大的楚墓。此前也发掘过几座楚墓,但规模仅是几个平方米。
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墓葬,专家们特别是体质人类学专家对棺木的主人身份非常感兴趣。棺木内躺的都是当时的南方人吗?专家称,东周时期南方越人有百族,目前探明当时江西境内只有干越人、扬越人,那么棺木内躺的是干越还是扬越呢,抑或是其他越族人和外越集团?因此,目前出土的尸骨,包括未开棺木里的尸骨,对南方越人族属的体质特征研究非常有意义,无异于一个“DNA实验室”。
古墓发掘首次采用“虹吸”排水
水,对墓葬内的棺木及棺木内的文物恒温、恒湿、恒位保护非常重要,但是对遗址的保护却是一个挑战。
记者了解到,因为天气炎热,外表淤泥被清理后的棺木有部分裸露在空气中,很容易脱水,也容易引起霉变,为此,考古队员用竹篾席子盖住棺木,保证空气流通,并每隔两个小时浇一次水、每隔几天喷洒一次防霉变的药水。但因水口乡属盆地,李洲坳的地下水非常丰富,墓坑内要不断地排水才能作业。起初发掘时采用抽水机抽水,但抽水机一停墓坑又积满了水。专家称,水多了考古发掘时容易引起棺木晃动,易造成棺内文物移位、解体等,同时积水容易引起墓壁松软甚至导致整个墓坑塌方。在半年的考古实践中,考古人员发挥出集体智慧,创造性地利用了“虹吸原理”进行墓坑排水考古,这在江西考古史上属首次。虹吸原理就是连通器的原理,虹吸排水即用一根充满水的水管连通墓坑和排水点(排水点的水平位置低),因为密闭水管内的压强处处相等,在进水端和排水端的大气压相等的情况下,水位高的地方压强大,进而推动来水不断流向低端。
专家将在“真空状态”下开棺解谜
文物的出土价值越大,其保护的难度也就越大。
国家文物局对靖安古墓的考古发掘工作非常重视,不仅拨付了考古发掘经费,还将组织国内一批顶级专家到靖安墓葬现场指导开棺及文物保护等,对李洲坳墓葬进行多学科保护和考古。据介绍,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由湖北荆州文物中心漆木器脱水保护专家方北松、首都博物馆丝织品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王亚蓉、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体质人类学专家朱泓,以及植物研究、青铜器保护、大遗址保护等方面的国内权威10人组成。
目前,有关部门将靖安县粮食局在水口乡的一个粮仓已经辟出来,正在建一个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并拟于6月底7月初将棺木移到该库房内,在最接近古墓未破土前的“真空状态”下开棺。同时,棺木的起吊方案也正在紧张制作中,方案的重点和难点在如何安全起吊及运输过程中棺木内外水平不晃动上。
专家称,整个开棺及棺内文物的初步清理和保护的过程需要半年左右时间。下一步我省考古工作者还将围绕李洲坳墓葬,对墓葬周边地区进行重点勘探和调查研究,期望找到与李洲坳墓葬同等级、相匹配的遗址、城址、墓葬、方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