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上了3年学,玩青花陶瓷玩成了川大客座教授;为收集宝物,他经常与死神擦身而过;虽“一贫如洗”,但是家中随便捡起一个青碗黄罐都价值上万。他就是四川古玩收藏家赵德均,人称“赵青花”,成都同行更是喊他“西南一霸”,本周末,他还将与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其他专家在琴台路为市民鉴宝。
关键词转行
收藏文物是被韩国人“逼”的
骑破自行车,一身土黄色绒布衣裤,额头上一道明显的疤痕让他看起来比50岁的年龄要大一些。
“无所谓,有饭吃,有烟抽就可以了。”他自称为“生活的乞丐,精神的贵族”。而20多年前做药材生意的时候,他天天身上揣着10多万元,开着当时最流行的夏利轿车,到最高级的酒店锦江宾馆打台球。事过境迁,“10万元”富豪已不再,夏利也变成了自行车,他却能轻松的调侃着自己的过去,“并不是我中年落魄,而是因为我的全部身家都花在陶瓷收藏上了。”
一个普遍的版本是,他之所以收藏文物是被一个韩国人“逼”的。
20多年前,和一个韩国的客户拉家常,对方饶有兴致说起了中国唐、宋、元、明、清,还和他摆起陶瓷、铜器、绘画和玉器。但他仿佛在听天书,一问三不知。要知道,他只读了3年书。结果,韩国人的翻译告诉他,那个韩国人把他称为“文盲暴发户”。
至今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但却从心底感谢这位“老师”。“自家的历史,人家比你懂100倍,难怪人家会说你没品位,不愿和你做生意。”自此一别,他就开始和被韩国人称为“中国文化精髓”的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关键词神奇
稀世珍宝一个瓷盘可立即发财
他的保险柜里珍藏着一个出自宋代官窑的单色釉瓷盘,买进之初1000元。后来周边的行家纷纷出高价过继,他不干。“这可是稀世珍宝啊!”
“或许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古玩界很正常,许多玩家愿意出高价购买心头之好。”国际收藏学会研究员、中华四川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吴道明表示,古玩的价值与它的完整性、时间长久和艺术价值相关。特别是不在民间流传的官窑单色釉瓷盘,更为稀少。“所以它的价值完全有可能这么高。”
在他那个三室一厅、被瓷器挤满的房子里,随意拿起一件被他低价买回的东西,都会价值上万元,刚刚被买回来的时候都只不过千余元。对此,他淡然一笑。
关键词学费
啥都不懂师傅让他赔了12万
当初他也不识货,亲眼看到那个韩国生意人当场交付12万元现金,就为了一个“李朝瓷”。他被“吓晕了!”惊叹“泥巴罐罐管好多钱哦”。
他这个不识货的生意人,看到其间的利润丰厚,也凑进来了。刚开始啥子都不懂,找了个师傅长下“眼睛”,结果这个所谓的内行让他连赔12万元。
面对那堆“破罐罐”,经历了“伤心——痛心——恶心”的过程,这个久经沙场的生意人,立誓从“亏本的地方赚回来”。他见到关于古玩收藏的书就买,回家就看,以至通宵达旦;古书的字里行间挤满了手写的简体字;标着“学习专用”的汉语字典已被翻烂;女儿也当起了他的化学元素翻译。“买东西靠七分眼力,眼力靠平时的积累。”
刚开始只是不服气,但沉迷于历史厚重感的他钻进去再也出不来了。后来,药材生意也不做了,做起了全职“爱好者”。
关键词惊险
命悬一线至今想起来还腿软
“当时老鹰在天上盘旋,叫声凄厉,我知道,死了人。”这个事情发生在1993年还是1994年,他已经记不清了。但是那种“命悬一线”的惊险让他刻骨铭心,至今想起来还腿软。
车停在山沟沟里,他得徒步爬上山。当时汶川没修路,脚下是不到一尺的小道,身旁则是几千米高的悬崖。“踩滑了,恐怕连渣都找不到。”一座山他爬了将近4个小时,平均5分钟出现一次“高原反应”———头晕。其实身体并没有那么虚弱,只是觉得害怕,“根本就不敢往下看”。但不入“虎穴”,焉能买到“这么便宜的真品”呢。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