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重大考古发现发布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部分人士提出了不同声音,针对有关疑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9年12月31日下午15时在该所举行了“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
曹操高陵说明会
曹操高陵说明会
考古发掘出土刻铭石牌
一、考古发现与论证经过
经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12月12日,开始对安阳西高穴被盗古墓的考古发掘工作。至2009年12月下旬,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前后历经一年时间。
在发掘前期,即2009年4月6日和2009年6月4日,省文物局曾邀请有关专家对考古方案进行论证。在发掘后期,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11月9日、2009年12月13日前后两次邀请有关专家对考古成果进行论证。先后参加论证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体质人类学相关专家。
考古学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工作,需要多学科参与研究,其结果需要综合研究认定。这次我们对曹操高陵的认定是综合了考古成果和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分别从文献记载、墓地位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人骨鉴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证。经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后,由河南省文物局向社会予以公布。同时,国家文物局将曹操高陵的发掘成果上报国务院。
二、曹操墓的“七十二疑冢”问题
关于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已有专家明确指出这是一种民间传说,是民间以讹传讹的结果。北宋王安石《将次相州》中“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的诗句可能是最早言及曹操疑冢的。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作《七十二冢》明确提到曹操“七十二疑冢”,后代文人罗贯中、蒲松龄等在其小说、笔记中对此加以渲染,使“七十二疑冢”得以广泛流传,并且也使疑冢位置逐渐有了邺城、许昌、亳州、漳河河底等多种民间传说。例如,近代较为流行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所指的今磁县北朝墓群,经考古发掘证明为北朝东魏、北齐时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群,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曹操无任何关系。
关于曹操墓的地理位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死前曾颁布《遗令》,称其死后要:“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魏、蜀、吴三国历史。因此,我们探讨曹操生平事迹必须依*《三国志》等信史,后代文人笔记、小说、诗作等文学作品的史料可信度则明显低于史书记载。
近年来,河北、河南两省文物部门先后征集到了后赵建武六年的勒柱石刻和后赵建武十一年的鲁潜墓志,前者提到了西门豹祠殿基,后者记录了曹操墓与鲁潜墓的相对位置。两件文物的面世,使有关学者将曹操墓的具体位置推定在了安阳县安丰乡及其与河北省交界的漳河一带。
三、历史上曹操的封号、谥号、庙号、陵号等问题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其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后晋爵为“魏王”。死后“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曹操之子曹丕称帝之后,追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出土刻铭石牌称“魏武王”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石牌不大可能铭称“魏公”或“魏王”,更不可能称“武皇帝”和“魏武帝”。
四、出土石牌刻铭等文字材料年代与真伪问题
大墓出土、征集刻铭石牌及“慰项石”数量多达60件,部分已经残缺不全。这类形制、质地的文物应为首次考古发现,也基本未见于传世品之中。除“魏武王”这一谥号外,其它刻铭内容均为随葬用品的名称和数量,种类较多。刻有“魏武王”铭文的同类石牌共有8件,除其中一件是从盗墓分子手中追缴而来的之外,其它7件均为科学发掘出土。“慰项石”是警方追缴而来,其形制不同于其它石牌,但刻铭内容与刻有“魏武王”的石牌类同。
石牌刻铭文字的字体比较统一,均为东汉后期流行的隶书字体,俗称“八分”,由早期汉隶演化而来。因此,大墓出土、征集刻铭石牌及“慰项石”等文字材料文物,包括刻有官称的画像石,从汉字书体特征、铭文体例的角度分析,其年代定在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没有疑问。再从这些文物的形制、制法观察,尤其是从铭刻随葬用品名称所见内容的角度分析,绝无一般现代人可以伪造的可能。
五、出土男性人骨标本的DNA鉴定问题
目前,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刚刚告一段落,尽管一些文物保护的科技技术已经运用于发掘工作,但大量的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实验室内工作尚待展开,出土人骨标本的古代人类DNA研究也是其中之一。众说周知,现代人类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从生物遗传学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对古代人类遗骸中的DNA进行提取和分析,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并非十分成熟,因此出土人骨标本的古代人类DNA研究可能会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它取决于两个客观条件。
第一,西高穴大墓出土的男性人骨保存较差,生物遗传学DNA技术能否提取到完整、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只有在专业实验室的测试之后才能有科学、客观的答案。
第二,完全依*生物遗传学DNA技术来判断该墓男性人骨是否曹操,还有一个技术难题,即必须找到确定的曹操后裔,并成功提取遗传基因数据作为参照,二者才能比较研究。
六、关于墓志铭问题
古代墓葬中出土的墓志铭一般都是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材料。专家认为西高穴大墓没有发现墓志铭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
第一,东汉时期流行墓前立碑,埋入墓中的石刻是不多见的,考古发现更未见典型的墓志铭出土。第二,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有感于汉代立碑之盛祸国殃民,曾专门下过禁碑令,并要求后代对自己的墓茔“不封不树”。第三,这一历史时期,正是墓葬地上石碑到墓中墓志铭的过渡时期,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墓志铭葬俗才逐步定型。目前,最早的墓葬墓志铭是发现于山东益都的《刘怀志墓志铭》,其纪年为南朝刘宋的“大明八年”,即公元464年,距曹操死亡的时间相差了大约240余年。因此,曹操墓未见墓志铭应该是正常现象。
七、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和墓葬保护问题
关于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和墓葬保护问题,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和文物保护的需要,我们初步制订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第一、将西高穴墓地的考古发掘,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来持续开展。继续加强考古力量,加大专家咨询力度,在做好现有发掘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周边区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以探明西高穴墓地的规模、布局等,寻找有关地面建筑,确定是否存在陵园建筑等。
第二、运用现代科技术与手段,开展出土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尽快开展保护与研究的样品检测等试验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提取历史信息。
第三、将西高穴墓地按程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做好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准备工作,适时积极申报。
第四、在充分考古工作的基础上,委托科研单位,根据遗址保护需求,编制科学合理的墓地长远保护规划和具体保护方案,待规划审批后逐步实施。
附:出席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专家名单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古文字和考古学专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先生。
中国秦汉史学会原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大学历史学教授朱绍侯先生。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先生。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韩国河先生。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考古学会执行会长、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先生。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志清先生。
曹操高陵发掘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潘伟斌先生。
<--<$[正文]>end-->